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7,(4):628-633
基于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法,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方面,郑州市在基础设施规模化投资水平、开发利用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全省最高水平.周口市的综合效率值最低.全省除郑州市规模收益不变外,其他17个城市的规模收益均呈递增态势;在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冗余量方面,济源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燃气普及率都有较大的冗余量;在协调度方面,三门峡、洛阳、漯河3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河南省的中部、西北部、西部地区各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协调度指数均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Theil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别对河南省1993-2013年间县域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3-2013年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整体差异呈现先缩小后加大的特征,2004年之后整体差异持续平稳.而人均GDP呈现波浪式的变化趋势.(2)河南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3)河南省县域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整体维持在中、低水平协调状态,局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度量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9个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ARCGIS 10.2软件将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视化表达,对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人均非农业经济密度、人均信息化经济密度和人均农业经济密度是影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2)按照人口经济密度的差异对其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通过对其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经济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据河南省面积的2/3,且不同区域单元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反映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生产资金的状况,实际上反映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小。同时,它还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等与经济相关的重要因素状况相联系。 根据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不同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与本地区农民采取的经济发展对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出发,对人均纯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的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人均GDP也随之提高。研究人均GDP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崛起的代表性省份。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各省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目前国内外的消费水平研究现状和水平做了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GDP因素的体系。选取了近十年内影响河南省可持续消费水平的变量,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最大程度的保留变量间的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找出了影响我国人均GDP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收入。加大城镇发展将会逐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慧 《河南科学》2014,(10):2184-2189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及贡献率最大的均为经济增长,而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南省的私营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与东部先进省区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私营经济上。从占GDP比重上看,目前河南虽然达到了40%,但低于广东51.9%,浙江51.4%的水平;从企业投资规模上看,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6%;从发展速度上看,河南省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虽  相似文献   

8.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9.
从定量角度综合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的11项指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根据综合得分值大小,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大体上呈现出中北部高、西南部次之、东南部低的地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原村210个农户的实地调查,对比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文化教育服务投资、兼业程度、信贷发育程度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区,农产品商品率对农户经济收入的贡献呈负面影响,且程度较弱.指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行为有重要影响;加强农村市场化信息建设、扩大就业范围、合理引导农户投资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起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得出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103个地级市2008年截面数据,得出人均碳排放水平在同一年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尺度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也就是人均碳排放水平随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升高而升高,达到一定峰值后,出现人均GDP水平提高,而人均碳排放水平下降的现象.由于采用地级市尺度的截面数据,城市区位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对人均碳排放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基于IPAT假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等因素,还着重考察了不同地理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考察的103个地级市中,北方采暖区和东西经济发展梯度对地级市水平的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由此,提出借鉴国际间的联合履约机制,在我国结合地域特点设计跨区域的碳排放联合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13.
石涛 《创新科技》2019,19(1):69-75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4年、2017年的截面数据,本文利用GWR模型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信息化水平对河南省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关系,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效应及创新产出规模上移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均对河南省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四者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时间上,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在提高,研发人才要素的影响有所减弱。为此,需要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智"以及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河南省创新产出水平,驱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的科学评价,为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模型及区域比较分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省域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与3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最低;市域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结论发展经济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河南省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同时还应加强城乡自然基础、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城乡联系。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缩小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也是我国整体经济步入新台阶的客观需要。为此,从人均GDP、人均第一产值、人均第二产值、人均第三产值、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总量、人均进出口总额方面,用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分为4类,分类的结果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选取了1990—2003年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人均GDP等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对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重心测度公式,分析了山东省10多年来经济重心转移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东、中、西3大地带与17地级市(地区)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拉大的态势;地级市(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较之3大地带间更为显著;依据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利用2003年的数据,将山东省内107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山东省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偏东,且东、西偏移波动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PSIR模型的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城市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只有郑州和洛阳处于中高碳发展阶段,没有处于低碳、中低碳、中碳发展阶段的城市;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川"字形特征,以郑州和洛阳为界,界线西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界线东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市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20,(2):72-83
河南省地处中原且位于交通要道,发展好物流业不仅有利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河南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并进行省际比较。实证发现河南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着碳排放水平较高、创新动力不足和经济发展限制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线性回归的河南管“十二五”时期GDP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海燕  李海旺  张云峰 《河南科学》2011,29(10):1241-1244
以河南省1978-2009年GDP指数(1952年为100)和人均GDP指数为基础,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模,对“十二五”期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78-2009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基本相符,“十二五”期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预测值也与经济发展趋势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