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经球  李鹏飞  王剑  黄静  何琼玉  莫昌平  庞海 《广西科学》2024,31(1):175-181,187
倒刺鲃属(Spinibarbus)鱼类是我国地方特色鱼类,其人工繁殖必须借助催产激素。近年来,倒刺鲃属鱼类鱼苗需求激增,供不应求。本文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调节、倒刺鲃属鱼类的繁殖习性、鱼用催产激素种类、倒刺鲃属鱼类催产激素和使用剂量、催产激素的使用方式和配制等方面综述了鱼用催产激素在倒刺鲃属鱼类人工繁殖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倒刺鲃属鱼类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2.
淡水名优鱼类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药厂杭州皇冠特种水产饮料有限公司项目突破了翘嘴红鲐、红螯螯虾的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及鳃鱼、斑鳜和澳洲睡鳕等3个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对红螯螯虾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同步产卵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纷纷开展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四川省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于1973年开展胭脂鱼人工繁殖的研究,经过深入艰苦的科学实验,于1978年获得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在  相似文献   

4.
鲻科鱼类是世界性分布的经济种类,它是咸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发展鲻科鱼类养殖的研究,已列入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的研究项目,受到了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组织的支持和鼓励。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视鲻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对鲻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仔幼鱼生长、发育以及摄食生态学等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加速了鲻科鱼类人工繁殖的进展。本文拟从繁殖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鲻科鱼类繁殖生态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是鱼类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它对鱼类的分类、进化、遗传、变异以及杂交育种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鱼类的染色体一般是数目较多而且个体极小,颇难进行核型分析。据1980年统计,被研究过染色体组型的鱼类约有1100多种,占地球上鱼类总数的5%。至今我国也有138多种鱼类被研究过,但主要偏重于鲤形总目中的一些淡水鱼类。海水性鱼类被研究得很少。为此,笔者进行了梭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以增加这方面的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改变着海洋鱼类的生活环境,甚至还影响了它们的生存能力。某些鱼类的生存本能被削弱,有时甚至会傻傻地游向捕食者自投罗网。埃克塞特大学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小组在最新一期《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扰乱了鱼类包括味觉、听力和视力在内的感官系统,从而削弱它们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牡蛎育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传统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及现代各种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牡蛎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以期为牡蛎及其他贝类的育种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止和减少由船舶压工水引起的外来有害生物污染,进行了压载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包括船上处理技术在内的各种压载水管理措施,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为研究压工水污染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性地叙述了各国学者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在鳗鱼人工繁殖研究方面(包括人工繁殖技术与有关基础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着重总结了中国从1973年以来试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章在列数所取得的进展后指出,欲取得鳗鱼人工繁殖的最终突破并解决苗种供应问题,监非指日可待,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也认为,开展必要的基础研究,查明仔鳗成活困难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仍有可能取得新的乃至最终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研究鱼类精子寿命对于提高人工繁殖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学者已先后对多种鱼类的精子作过研究。但未见有关泥鳅精子活力及寿命的报道,为此笔者于1989年5月进行了本项工作。材料与方法实验用泥鳅于1989年4月上旬购自沈家门水产品市场,在水泥池经一个月暂养后,发育正常,全长平均为13.5cm,体重15.6克。  相似文献   

11.
元江-红河在中国境内共有鱼类90种,分隶6目16科65属,水道电站大坝建设引起生境片断化和水文情势的变化,对鱼类的洄游、索食和繁殖等造成较大的影响,为减免这些影响,推荐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建立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和鱼类自然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从有益于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旨在综合使用包括宣传和检疫在内的各种生态调控手段,建立并推广生态工程技术,将生物、化学、人工、园林等单项技术措施有机的融合,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有害植物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了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 Day)的分类地位,部分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现状以及现阶段扁吻鱼的人工繁殖与养殖现状;总结了野生扁吻鱼的全人工流水养殖试验过程中流水养殖条件,日常管理方法,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以期为濒危扁吻鱼创造优质养殖条件,保护珍稀扁吻鱼有限资源,为扁吻鱼的人工繁殖与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优质的后备亲鱼,为后期扁吻鱼的商品化养殖提供科技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虾鱼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泥鳅精子入卵程序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镜对泥鳅精子入卵全过程进行了观察,图图找出精子受精时限,为人工繁殖提供理论对单精受精机制作了探讨,为丰富我国鱼类精繁琐哲学这基础理论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杂交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我国鹅掌楸杂交育种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自已故叶培忠教授开创该树种杂交育种工作以来40a的历程,概括地分为3个阶段: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探索阶段,杂交后代试种及其生长适应性测定阶段,杂交育种工作全面发展阶段。关于杂交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则包括了解和掌握了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杂交胚胎学、杂交授粉生物学与杂交技术;揭示了杂交种生长优势的形成原因;选出一批优良杂交后代家系与无性系;总结出无性繁殖的技术;初步建立了推广示范点,探索了科研与开发的途径。最后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家鱼人工繁殖,多年来使用鲤鱼或鲢鳙垂体及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催产。目前这些催产剂除供不应求外,尚发现有某些免疫反应。我国新合成了一种LRH类似物激素,自1975年开始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优点为,可以大量合成,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需要;因为其分子量仅1167,是含有一个酪氨酸的九肽小分子化合物,为半抗元性质,抗元性较低。但在推广这一新激素的同时,尚有必要进一步对LRH类似物的抗元性问题进行研究。另方面,有关鱼类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报导,主要集中在一些海水鱼类,所以我们同时对鲮鱼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广东科技》2007,(12S):73-73
石斑鱼是名贵海产鱼类,一直都是上佳菜肴。唐朝诗人李频在《及第后还家过岘岭》中写道:“魏驮山前一朵花,岭西更有几千家。石斑鱼_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可见石斑鱼之鲜美。然而,它的人工繁殖难度比较大。由于石斑鱼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早期发育都是从雌性开始的,其个体发育中普遍存在“先雌后雄”的性逆转过程,雄性亲鱼均高龄化且极难捕捞,缺少雄性亲鱼是人工繁殖的最大障碍之一。以前,雄性亲鱼都是靠进口或野生捕捞,石斑鱼人工繁殖的质量与效率都不高。  相似文献   

19.
鱼类血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鱼类血细胞的主要种类、各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以及鱼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并初步探讨了鱼类血细胞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杭州科技》2008,(2):6-6
项目突破了翘嘴红鲐、红螯螯虾的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及鳃鱼、斑鳜和澳洲睡鳕等3个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对红螯螯虾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同步产卵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