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对青山怀镁化白云石粉矿浮选提纯试验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原矿有用成份(CaO+MgO)含量由 94.33%提高到 97.83%。由于铁原素赋存状态复杂,用试验流程无法除掉,影响了指标的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铸态直接获得高韧性球铁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保证石墨球化良好的情况下,硅、锰含量是影响铁素体量和延伸率δ%的主要因素,δ%值随着硅的增加和锰的降低而相应地提高,在Si(2.90~3.20)%、Mn(0.15~0.40)%范围内,δ%值可达(19~21)%。这种铸态高韧性球铁成功地用于生产厚大断面和薄壁铸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光学显微镜、能谱分析和BPMA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山东某高铁赤泥从工艺矿物学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赤泥粒度很细,化学成分与矿物(相)组成非常复杂.主要矿物(相)为微粒硅渣、赤铁矿、铁-铝氧化物、褐铁矿,以及微量的硅铝酸钠、铁-钛氧化物、石英、三水铝石、软水铝石、长石、云母等矿物.赤泥中的铁主要赋存于赤铁矿、褐铁矿、铁-铝氧化物和微粒硅渣中.赤泥中微粒硅渣含量较大但其中的矿物(相)粒度很细.充分利用微粒硅渣中的铁、铝、钛、钠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辽宁某磷铁矿石中P2 O5品位2.57%,主要以磷灰石形式存在.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为了回收磷灰石,降低尾矿中P2 O5含量,设计了浮选试验.试验以捕收剂种类、药剂之间相互作用、精选次数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磷灰石的浮选指标.研究表明,采用一粗二扫四精浮选流程,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55%条件下,以碳酸钠为调整剂...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艺矿物学原理,对某动力厂排放的高碳粉煤灰进行浮选回收炭的可选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细度和浮选药剂用量是影响其浮选效率的重要因素.经过“一粗一扫”的浮选流程,可得固定炭含量分别为58.56%和49.20%的精炭,总回收率达到89.32%,尾灰的固定炭含量降至5.86%;而经过浮选全流程试验后,可得固定炭含量为76.93%的精炭,总回收率为70.17%,尾灰固定炭含量为11.89%,且精炭和尾灰均可综合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介绍硅砂的无氟浮选研究。提出了可供实用的工艺流程。强调指出,新鲜的矿物表面、合理的pH值、适宜的调浆时间至关重要。并认为某些胺类扑收剂(如醚胺醋酸盐)的单独使用或与石油磺酸钠的恰当配合使用,皆可能导致长石和石英的良好分离,其原因可能与这种扑收剂的阳离子活性基团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纯矿物配成的含赤铁矿、菱铁矿、石英的混合矿进行浮选试验.随着铁矿石中菱铁矿质量分数的提高,铁精矿TFe品位、产率和回收率等指标迅速下降,说明现有反浮选流程不能将含有菱铁矿的铁矿石有效分选.提出将菱铁矿预先分离、然后再将赤铁矿和石英分离的分步浮选流程,相比常规反浮选流程,铁精矿TFe质量分数由42.34%上升至59.09%,铁的回收率由53.18%提高到79.84%.而针对东鞍山含菱铁矿的赤铁矿石,采用分步浮选工艺闭路流程,可获得铁精矿TFe质量分数为66.34%,回收率为71.60%.  相似文献   

8.
针对粉煤灰中未燃炭含量过高不利于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问题,采用全浮选流程对粉煤灰中未燃炭进行了浮选回收试验,探讨了影响粉煤灰中未燃炭浮选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全浮选流程可以很好地提高粉煤灰中未燃炭的回厂,有效地降低粉煤灰中的碳含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某金矿石中金以微细粒浸染状分布在黄铁矿、毒砂及脉石矿物中,40.53%以单体和连生金形式存在,硫化物中金占33.04%,脉石中金占26.43%,直接氰化浸出效率极低,金的浸出率仅为43.83%.为实现该金矿资源的有效回收,根据该矿石性质,对比"原矿氰化浸出"进行了"原矿浮选—浮选精矿氰化浸出"以及"原矿浮选—浮选精矿焙烧—焙砂氰化工艺"3种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矿浮选—浮选精矿焙烧—焙砂氰化"的工艺可明显提高金的浸出率,金的浸出率可提高到69.24%,是处理该矿石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位于松辽盆地北部的依安地区,其铀矿含矿目的层主要为四方台组.从岩相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四方台组砂岩进行系统分析,目的是探讨依安地区的砂岩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意义.结果表明:四方台组碎屑岩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高硅(SiO2含量为78.09%~85.41%)、富钾(Na2O/K2O=0.98~1.28)、铝含量中等(...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表明,瓦斯泥主要有用成分为铁矿物,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存在;采用单一的磁选、重选、浮选方法铁矿物均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回收,而采用联合选别流程获得了较好的指标,推荐了重选-反浮选-磁选联合选别的原则流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锌冶金工业产生的锌焙砂,基于富集浸出渣中的铁酸锌且不破坏铁酸锌的晶体结构的思想,采用浮选方法对锌浸出渣进行研究,考察了捕收剂阳离子十八胺、阴离子油酸钠、阴离子丁基黄药的单一浮选,以及全流程浮选对铁酸锌富集提纯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捕收剂浮选,可以除去部分杂质矿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铁酸锌富集。利用全流程浮选,将铁酸锌含量由浮选前的83%提高到92%,铁酸锌富集程度明显提高。研究证明了在不破坏铁酸锌晶体的前提下,将铁酸锌从锌焙砂中富集出来作为独立产品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的重心在储层,储层认识的核心在微观特征。利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X衍射、压汞和物性测试等化验资料,系统研究了西峰油田长8低渗致密储层微观特征,分析了储层低渗致密原因。结果表明:(1)长8储层由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占62%)和长石岩屑砂岩(占38%)构成,三端元组分中石英平均含量31. 5%、长石含量29. 7%、岩屑含量27. 6%;(2)岩石填隙物平均含量11. 2%,其中绿泥石及铁方解石最为发育,占填隙物总量66%;(3)孔隙以粒间孔(占62. 6%)和溶孔(占34. 2%)为主、喉道呈片状和弯片状,平均孔径51μm、中值喉道半径0. 17μm,孔喉组合为细孔-小喉型;(4)长8储层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高、孔喉细小以及较为强烈的成岩作用是导致储层低渗致密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深化了低渗致密储层地质认识,为西峰油田深入开发提供参考,并对类似油田储层微观特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东鞍山混合磁选精矿进行了预先分级—强化分散浮选试验研究,同时结合沉降试验、动电位测试、浊度测试等分析了分选效果改善的原因.在最优条件下分级—分散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精矿铁品位66.24%、铁回收率79.47%的浮选指标,与单一分散浮选的闭路试验相比,精矿铁回收率提高了4.47%.沉降试验和浊度测试表明,分散剂柠檬酸及粒度组成均会影响赤铁矿-石英混合矿的分散特性,柠檬酸主要吸附在赤铁矿表面从而增大矿粒间的静电斥力,优化粒度组成实现窄级别浮选则会进一步减弱矿粒间的非选择性团聚(罩盖),为后续浮选分离创造有利条件,这也与DLVO理论及团聚动力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飞灰的性质,利用飞灰、米黄泥、耐火砂及长石研制饰面砖,并进行了正交配比试验。结果表明:飞灰主要矿物成分是硅酸盐及铝硅酸盐,可用作饰面砖的原材料;飞灰的掺加量对饰面砖表观质量起决定性影响,最佳配比方案为飞灰20%,米黄泥60%,耐火砂10%,长石10%。  相似文献   

16.
何家集地区长4+5和长6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的分流河道骨架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中-细砂岩,碎屑组分平均含量长石60.8%,石英22.0%,岩屑17.2%,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长石质和绿泥石膜,其次含水云母和铁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是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等,研究区大孔-细喉型和中孔-微细喉型最为发育,成为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含油层段为物性较好的中-细砂岩,通常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录井油气显示为油斑或油迹。电测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声波时差中-高值,电阻率为中值。  相似文献   

17.
《河南科学》2016,(12):2025-2029
通过不同元素配比的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在模拟有机废水中的絮凝效果研究,分析了聚硅酸铝铁絮凝剂铝铁硅不同配比对其絮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铁与硅比、铝铁比对聚硅酸铝铁絮凝性能都有着显著影响,其中铝铁与硅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是主要因素.随着铝铁与硅摩尔比(0.25~4)的提高,絮凝性能逐渐提高,铝元素含量过高(n(铝)∶n(铁)>2)时会降低聚硅酸铝铁絮凝剂絮凝性能.对于有机废水处理,聚硅酸铝铁适宜的元素配比范围为铝铁与硅摩尔比在2~4之间,铝铁摩尔比在2左右.  相似文献   

18.
根据辉钼矿、辉铋矿和黄铁矿的基本可浮性之差异(包括中性油天然可浮性,黄药诱导可浮性和硫化钠诱导可浮性),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原则流程来浮选和分离湖南某多金属矿石中的钼、铋、铁硫化矿物。这四种原则流程分别为:捕收剂诱导全浮选;钼铋中性油天然等可浮;钼中性油优先浮选;及硫硫化钠诱导优先浮选。小型粗选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四种原则流程均可行,但以黄铁矿硫化钠诱导优先浮选流程的指标最高。这是一种新的浮选分离工艺,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控制主要原料硅砂的粒度范围来研究高应变点玻璃的熔制特性。通过金相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测试样品中的气泡大小、成分的均匀性。通过对不同粒度硅砂配合料进行熔制过程的高温观察分析(HTO),探讨硅砂的不同粒度对高应变点玻璃熔制行为和澄清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硅砂粒度控制在100~150目时,样品的气泡含量少,成分较为均匀,熔制、澄清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0.
用高温熔融法处理铝合金熔炼炉渣,ICP-AES法同时测定其中的硅和铁含量。选定铁259,940nm,硅251.611nm铁和硅的检出限分别为:60ng/ml和10ng/ml,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回收率为98.0~102.0%。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国际规定方法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