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即"延异"、"作者死了,译者诞生"、原文与译文的"共生互补"关系以及译文多元流动的评价标准等,从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文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浅析,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尽管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过分强调差异性,否认原文文本的终极意义;过多强调译者的翻译主体性和创造性,否认作者的权威性和独创性;同时提出译文的多元评价标准,否认忠实的翻译准则等,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导致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文化外译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外译文本对现实译语受众产生影响的大小与译者的受众意识密切相连。译者的受众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译文信息的预期传播效果而选择的与受众理解程度贴近的表达方式的一种个体意识。译者心理是译者受众意识形成与变化的基础,而透过受众意识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译者心理。本研究以冯骥才《符号中国》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出发,探讨文化外译活动中译者的受众意识,希望可以为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外译样本,使中国特色文化走向更广大的国际舞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幽梦影》英译本为分析文本,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古文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兰  李小霞 《科技信息》2010,(20):125-125
随着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呈现出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从原文转向译文的趋势.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便不可避免的被提上了译学研究的日程.本文拟从现、当代的西方译论中有关译者理论的梳理,论述译者主体性怎样经历了一个由"隐身"到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对象。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需反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注重不同语境,以达到改善译文质量,使读者与原文作者能产生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Hickey的取效对等翻译观展示了从语用学评析译文的新视角。基于此角度对张爱玲短篇小说《色,戒》英译本的研究发现:为达到与原文相当的取效效果,译者恰当评估了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语言、社会、人文的种种差异,采用保留、补充、重构等译文处理手段,对译文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译者基于对原作交际意图的判断和对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估计,在翻译过程中对部分译文作了略显明示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贾竑 《科技信息》2012,(23):8+45-8,4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挑战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随从原文作者的思想,努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研究的进步。它通过开辟全新的研究思路,发现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因素,旨在译出更加高质量的译文。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所带来的翻译走向极端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作原则是交际中需要遵守的原则.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通过译者的交际,因而合作原则在翻译中同样适用.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入手,探讨在汉诗英译中质量准则的遵守及违背,并得出了在汉诗英译中译者遵守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原文,违背质量准则以求忠实于译文读者,即遵守和违背质量准则皆是为了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成功交际的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赵丽莎 《科技信息》2009,(29):I0249-I0250
《道德经》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释和翻译。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为依据,对亚瑟·威利的英译本和辜正坤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系统的分析《道德经》荚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译者,作为一名阐释者,应当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从原文到译文这一过程的能动因素,然而在翻译理论界译者却长期遭到忽视。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译界的认识。本文拟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两重身份:原语读者与译文作者,探讨了在意图、主语、连贯、意境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作出的选择性变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