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帅  刘汉湖  魏雨 《河南科学》2019,37(8):1311-1316
当高速路穿越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时,对其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防灾效率,降低防灾成本.在详细分析攀盐高速格里坪至渔门段地形地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10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利用模糊层析分析法(FAHP)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制图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主要以安全、轻度危险性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56.72%. 2)高危险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10.79%,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密集带和高沟谷密度带.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区划结果精度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为高速路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沧源县地处云南高原,该区域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多变,构造活动频繁,加之降雨等诱发因素的影响,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严重威胁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了综合评价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降雨量、断层距离、水系距离、道路距离、工程岩组8类评价因子,以研究区内192处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构建超效率DEA-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低、中、高、极高四个危险性分区,引入ROC曲线验证评价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沧源县高、极高危险性分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2%,区内共分布有地质灾害点16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86.5%,灾害点比与面积比的比值随着危险性的提高逐级递增,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到的AUC值为0.755。上述数据表明,基于超效率DEA-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评价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不同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区别较大,给灾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根据灾害影响因素和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基于ArcGIS 10.0软件,分别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单灾种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与空间分析;以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为指标,完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处于1.000~8.615范围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实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公路地质灾害的极重灾区为武夷山—台湾山区和川滇山地;以图件形式明确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在中国的分异状况,并划分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可为三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芦山“4·20”地震之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新增地质灾害点365 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带、坡度、相对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 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灾害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芦山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芦山县49.89%的区域处于中度和高度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9.99%,这些高危险区位于正河、玉溪河、灵关河流域,受地形、人类活动、地震影响,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在后期建设与防灾减灾中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针对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状况以及区域分布的特点,对丹巴公路边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通过分析自然环境概况与公路地质灾害特征,选取坡度、岩土类型、降雨、河网密度、植被覆盖率和地震6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云模型-层次分析法(CM-AHP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ENVI 5.2与ArcGIS 10.2软件计算生成《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指数图》,同时考虑公路工程特点,划分了II低危险区、III中度危险区、IV高危险区和V极高危险区4个等级16个灾害区,依据定量区划范围并结合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对丹巴县公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公路边坡灾害实际情况吻合,可为四川省丹巴县公路边坡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水平还不够高,灾害发生在“台账外”的问题,风险斜坡识别已成为新时代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目标。本文基于贵州省最新地质灾害样本数据库,通过加权确定系数法(CF)分析滑坡及崩塌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划分出4个危险性值域。结合专家经验,各因子影响权重排序依次为人类工程活动、斜坡结构、坡度、地下水特征、坡形、坡高。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7项影响因子的权重大小,形成了快速有效的斜坡危险性打分体系。利用历史典型点进行验证与修正并结合新增地质灾害案例,9处典型历史灾害点原始斜坡危险性与灾害的规模及灾情大小呈线性关系,满足斜坡演变趋势,4处典型风险斜坡中滑坡范围线均位于风险范围线内,变形破坏特征与指标敏感性和权重较为一致,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通过此方法,最终完成了全省88个县域内78622个斜坡单元的风险斜坡识别,共计查出风险斜坡18196处,将其及时纳入管控对象并提出防治建议,最大限度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新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对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水文和气候特征,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类型、坡度、坡高、年峰值周降雨量、年峰值日降雨量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采用AHP属性辨识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涪陵页岩气开采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极高危险区面积为1466 km2,高危险区面积为743.6 km2,两者分别占开采区总面积的9.6%和52.8%。通过开采区173个历史地质灾害点的验证表明,评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一致,其中98个分布于极高危险区,56个分布于高危险区,分布于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的仅有19个。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对上述评价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曲线下的面积百分比达82.8%,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结论】研究结果对涪陵页岩气开采区输气管线、道路和房建等的规划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扈志勇  唐利君 《科技信息》2011,(32):I0163-I0164
山区农村不少房屋建在陡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存在严重的灾害隐患。新农村建设时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地段,对可能引发、遭受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山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秦岭为研究区域,应用16个县、市的DEM地理、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克里格插值法、层次分析法(AHP)和极差标准化等,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建立陕西秦岭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利用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分类法、去量纲化和栅格计算器分析等方法,进行陕西秦岭地区暴雨灾害风险指数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石泉县、安康市和商南县处在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宝鸡市、商州市处在低风险区;将暴雨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图与近10年陕西秦岭地区暴雨灾害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与实际基本吻合,风险评价精度较高,为陕西秦岭地区暴雨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众多,防灾减灾工作量巨大,危险性评价是滑坡防灾与减灾工作首要重视的关键内容.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特殊地理条件,选取平均坡度、岸坡结构类型等7项14个因素作为三峡库区重点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三峡库区重点滑坡的危险性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为例,详细说明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其结果与研究区域的滑坡灾情基本相符,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防治对策.该案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为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亦如火如荼的展开,山区开发建设已成为常态。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孕灾条件,而泥石流是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之一,该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构建较为精确的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极为迫切。本文基于舟曲县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并参照问卷调查结果,选取10个指标作为泥石流风险评价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获得了各沟泥石流危险度;运用受威胁财产和人口构建评价模型,进而得到了各沟易损度值;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乘积建立风险度模型,得出各泥石流风险度结果,其中极高风险区占比27.27%、高风险区占比36.36%、中风险区占比18.18%、极低风险区占比18.18%。将计算结果和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靠实用,能够准确反映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风险,为该类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进行崩塌危险性评价存在不确定因素,通过对影响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标条件的研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用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理论方法,建立崩塌危险性等级评价和排序模型.从实际地质条件出发,考虑影响崩塌危险性的15项因素,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该模型针对崩塌危险性评价中的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信息熵理论确定各指标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对崩塌危险性进行等级判定,并对其危险性进行排序.将该方法应用于S303线映秀至卧龙段公路17处崩塌的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意义明确,为今后崩塌危险性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全球范围内各种灾害发生频繁,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风险理论,从区域旅游资源灾害的危险性、旅游资源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出发,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从而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当今,全球范围内各种灾害发生频繁,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风险理论,从区域旅游资源灾害的危险性、旅游资源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出发,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从而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安区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滑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选取12类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Spearman对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核函数(LN)、多项式核函数(PL)、径向基核函数(RBF)、Sigmoid核函数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利用ArcGIS软件生成最终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将评价结果图划分为四个危险等级,分别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不同核函数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经ROC曲线验证得到:RBF-SVM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此核函数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更适应于该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研究结论可以为类似地质环境条件下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中巴经济走廊地处高山峡谷冰川地带,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复杂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走廊内冰川融化、降雨增加,崩滑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安全和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本研究以中巴经济走廊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自然地质环境和崩滑灾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相对高差、坡度、坡向、曲率、岩组、断裂带密度、河网密度、距冰川距离、地震加速度、土地利用10个评价因子,通过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崩滑灾害静态危险性评价。在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引入动态降雨及气温对崩塌滑坡危险性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危险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巴经济走廊北部山区崩滑灾害的较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红其拉甫至哈维连一带坡度陡峭的山区和地形起伏大的河谷两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区较高危险区面积占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相关成果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规划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灾害系统理论,以重庆地区的伏旱灾害为研究对象,从伏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承灾体的易损性两方面选取了降水、气温、地形、水文、植被、耕地、人口密度、人均GDP、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等因子,并对各因子的影响度进行等级划分,建立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模型.运用Arcgis 9.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以行政区县为单元的风险分析分布图.结果显示,中西部风险较高,东北和东南两翼风险较低,以便为区域防灾减灾、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榆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气候敏感区,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因干旱、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和由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70%以上。榆林市气象局始终把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放在第一位,把事关社会公共安全的关键性、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对建国以来,我市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场调查收集灾害点和区域地质环境数据,将模糊综合评判应用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在模糊综合评判时,由于评价因素较多,因此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集采用三级评价标准,即把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三类.确定了三个参评要素: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动力和历史状况,十一个评价因子,采用半梯形分布隶属函数曲线确定其隶属度.选用在传统的层次分析方法上有所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作为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确定了各评价要素、因子的权重值.然后进行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判计算单元所属危险性级别.为定量评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把整个太原市西山矿区进行单元划分。将全区划分为23个有效单元.文中以第15单元为例具体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整个研究区运用该方法,计算出每个单元所属地质灾害危险性类别,从而判断了各单元所属的危险性等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质灾害潜势度的危险度预测理论,预测2017年全国地质灾害总体灾情、灾害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为7 190起,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北部及东北部、四川南部及东北部、贵州西北部及东部、重庆南部、广东北部局部、湖南西部及东南部、江西南部及福建西部地区等地区。通过与2017年实际灾害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灾害总数量和滑坡数量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在5%以内,潜在危险性极高(Ⅰ级)、高(Ⅱ级)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高,中(Ⅲ级)和低(Ⅳ级)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低,与实际情况整体吻合程度较好,但极高区域(Ⅰ级)的判断有误,Ⅱ级区的发灾密度较Ⅰ级区高。地质灾害区域趋势预测结果可为政府部门提前制定防灾减灾相关措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