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南水北调水资源供应链,构建政府补偿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假定水资源供应链中各成员具有利他偏好,对比分析利他偏好下中央政府实行断面水质补偿机制与水资源保护成本补偿机制的效果。结果表明:调水工程水资源供应链中水质、水价、消费者剩余与水资源分销商的利他偏好水平正相关;中央政府纵向补偿与地方政府横向补偿对水质提升均有促进作用,利他偏好下受水区的效用会随着水质的提升而提升;转移制度契约可缓解市场化补偿机制下供应链各成员决策的双重边际效用,改善水资源分销商“搭便车”行为,促进供应链总效用和消费者福利提高。  相似文献   

2.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3个机制”,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而分析了每个机制的具体内涵,指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实质是援助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的关键是主导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莞“三旧改造”中市民的诉求与拆迁补偿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现有“三旧改造”特别是在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存在的失地农民仍难享土地增值收益、忽视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权利的保障、房屋产权调换制度不够细化、被拆迁房屋市场定价失灵等现象已经引起市民的不满,因此必须重视市民意愿表达和基本权利的维护,建立多元化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细化房屋产权调换制度,并探索征地补偿标准的科学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退两还”作为近年来陕南地区实施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本文在国家“一退两还”政策的指引下,立足于陕南地区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建构实际,提出拓宽林业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及合理调整补偿标准等策略来构建“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不反弹”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集中在概念理论和原则上,缺乏“生态补偿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制度建设.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域不同功能区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分析其主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范围、内容,实施方案;为生态补偿制度由概念性向可操作性转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温州红双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以机会成本与直接成本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结合实际,建立温州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态补偿基金会与发展委员会,基金会负责接收相关财政资助、征收生态补偿基金.发行生态补偿基金彩票等工作,发展委员会负责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生态补偿基金管理等工作.该机制是一个“输血型”与“造血型”并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江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随国家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而得到改进,但整体补偿机制体系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原因与矿产资源开发实践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有关。江西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有效补偿机制应把立足点定位在矿产资源的各要素价值对等补偿上,从产权补偿机制、经营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完善补偿的制度体系,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对等充分补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比较分析,立足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征地补偿机制,从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等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宅基地收回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宅基地无偿使用造成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动力丧失;居民主动退出宅基地缺乏必要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问题,以国家“退宅还耕,退宅还林”政策为出发点,以陕西省出台的“举家进城”农户退宅补偿标准为基础,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博弈模型,对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制定可行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重点是从土地留置税是否使用、补偿标准是否符合当地农民经济情况、政策执行力度是否到位以及农民进城后收入是否能满足生活条件四个方面考虑,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存在的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客体不明确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而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面临流域整体性与管辖区域性间的矛盾、立法分散化及碎片化、政府间协商机制尚未建立以及多元参与机制的缺失等困境.为解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打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困境,文章通...  相似文献   

1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发明确.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并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2003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将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触发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分析框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证明了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并基于异质性分析得出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该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政府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草原生态保护中,R县优先采用传统的“输血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倾向于对牧民进行经济上的补贴,而对当地“造血”功能的培育则处于次要地位。当牧民对“输血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形成路径依赖,心理上和行动上不认可甚至排斥新兴的“造血”政策,他们仍然寄希望于通过补贴维持生计。认为实现既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能帮助牧民走出生计困境的目标,需从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及旅游业、改善牧区生存环境等方面努力,以打破牧民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个有机部分,刑事赔偿从无到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自1995年《国家赔偿法》颁布以来,国家刑事赔偿的审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司法实践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相关法律的更新,在新的形势下刑事赔偿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文章从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角度就刑事赔偿的原则和范围提出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难以把握的一个发展难题。国外学者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似乎表明: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水平先抑后扬,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到达某个“拐点”以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现以江苏省工业“三废”排放(1994-2011年)为例,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总量与人均 GDP 之间呈现“N”型曲线,工业固废与人均 GDP 之间呈现倒“U”型左侧曲线。对此,江苏不能坐等 EKC“拐点”的到来,而是要客观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严格环境监督与管理,改革国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政府官员考核制度,实现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本报告围绕解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度。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本文试图构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目标系统和路线图,进而重点探讨制度安排的重大任务,特别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结构重组,为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无罪推定以人权保护为起点,又以人性尊严为皈依。“无罪推定原则”在新《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修正)中表现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护”和“无罪推定”纳入其中,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将“无罪推定原则”落到实处,必须明确“人权保护”是刑事诉讼法的首要目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缓解公检法机关办案压力,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韧性理论构建丘陵岗地雨洪管理模式,计算研究区的承洪能力并提出相应的雨洪管理构建模式。【方法】根据演进韧性理论结合仿生学原理,选取南京栖霞山东片丘陵岗地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计算,利用矢量地形数据,对其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流向和汇水进行分析,提取自然洪泛区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雨洪格局的划分。【结果】研究区洪泛区内可洪泛地约32.57 hm2,地表可洪泛比为55.38%,虽可浸性较高,滞渗能力较强,但可洪泛地分布较分散,连续性较弱,因此对雨洪的转移能力较差。基于此,创建了具有丘陵岗地特色的“掌状复叶”结构的雨洪管理模式,即适用于丘陵岗地的三级“脉序”结构的径流网络、三级“基部”结构的汇水中心和三级“叶肉”结构的自然洪泛区的雨洪管理模式; 提出了研究区内三级径流网络、三级汇水中心和三级自然洪泛保护区的“掌状复叶”结构的韧性雨洪管理格局。【结论】基于韧性理论的丘陵岗地“掌状复叶”结构雨洪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渗透、转移和控制雨洪,有利于保护丘陵岗地的生态系统,可为构建类似地形地貌区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量化创业各可控因素对于林农创业行为的影响,找出其中关键因素,为建立林农创业激励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创业理论、行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从林农自身素质和政府行为激励的角度对林农创业行为的机制进行分析; 收集江苏林农创业的相关数据,建立相关林农创业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通过统计检验发现:有无配套激励政策、林农受教育水平、有无创业平台、是否接受过创业培训、有无树立创业榜样、林农年龄等因素对创业的影响呈显著正向关系; 政策支持资本、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虽然为正向,但不显著; 风险态度对林农创业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结论】政府可以从如教育、培训、创业平台、配套措施等方面入手,同时扶持树立创业榜样、建立创业风险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林农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收益,从而完善林农创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对于加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有义务承担环境责任。通过对绿色发展和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的路径。认为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最终能够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