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贵州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将戏剧作为唤起民众的有力武器,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戏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文化大改造的戏剧运动,戏剧大众化、重视戏剧剧本、舞台实践改革等是贵州戏剧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表现.蓬勃发展的贵州戏剧运动及时融入到了战时大后方抗战文化中,为抗战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华北地区的戏剧改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就此作出重要指示,中共华北局直接领导了华北的戏剧改革工作。华北局机关报和行使中央机关报职能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专论,作为华北戏剧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华北戏剧改革采取了建立机构、教育改造旧艺人、审查剧目、创作新戏等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建国初期的戏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华北戏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取得经验对于当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进行戏剧的改革和创新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戏剧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我国中小学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三种戏剧教育实践模式: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有了常规化的课程设置、表演活动和日常教学的渗透,戏剧教育才能真正纳入到学校教育轨道,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独特的戏剧思想就是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通过融汇西方的古典戏剧思想而形成。其戏剧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戏剧的本质:模仿;戏剧的核心:剧本;戏剧的作用:净化;戏剧的批评:判断这四个方面。这些思想中潜存着丰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戏剧语言之一的宾白在剧本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宾白”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李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对家庭戏班悉心教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大力提高宾白在剧本中的地位、提出宾白创作中的几个标准以及对宾白创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了他的“宾白”论。  相似文献   

6.
李峰 《科技信息》2012,(21):161-162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著名的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品之一《鬣蜥之夜》中的丰富而富有内涵的一系列冲突有效地外化了人物心理,深刻表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一主题,极大地增强了剧本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戏剧靠语言赢得受众,为使语言富有吸引力,剧本台词总是应用各种修辞格.戏剧的目的大都是要搬上舞台的,所以翻译戏剧修辞格时要以受众效果为重.同时,英汉语中的修辞格与文化紧密相连,剧中的修辞格也包含了作者的各种目的,导致其翻译的困难性.因此,本文将从同样重视受众的修辞学的受众效果角度,研究杰出的翻译家、导演兼演员——英若诚先生已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极佳的戏剧剧本,分析其翻译修辞格时达到上佳受众效果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戏剧语言之一的宾白在剧本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宾白"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李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对家庭戏班悉心教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大力提高宾白在剧本中的地位、提出宾白创作中的几个标准以及对宾白创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了他的"宾白"论.  相似文献   

9.
2000年,香港教育当局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建议学校引入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不少中学遂把戏剧引入课程,其中以西方话剧为主。许多中学也尝试引入粤剧,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香港教育当局也致力于把粤剧融入音乐科课程内。然而,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不愿意唱。笔者是戏剧教师,考虑到初中学生都喜爱在课堂上活动,遂以活动为学习粤剧的切入点,先教学生做和打,然后才学念和唱,又以创作性戏剧为学习模式。实践显示此教学策略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升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强化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及基层行政制度的改革,将公务员制度逐渐引入基层行政机构。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对基层控制力的薄弱,对基层行政机构与政权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基层推行公务人员制度时不断进行调适,对其名称不断进行变更,以适应基层的需要。公务人员称谓在基层的变更,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家政权下延渗透的历史规迹。  相似文献   

11.
[]?《戏剧春秋》作为抗战时期以理论为主的大型戏剧刊物,在其出版的两年中通过设置专栏、特辑等形式组发了一批戏剧理论和批评文章,对“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历史剧问题”、“国外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抗战剧运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抗战戏剧理论的建设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引领和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对于时间的化审美传统,中国古代戏曲本关于漏刻的美称之多、更漏报时出现的频率之高、钟楼更夫的感受之深、使用“铜壶银漏”的唯美时尚之盛,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深厚的时间化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本中,有一些时间人性化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化审美的另一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15.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框架内,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府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行政管理责任。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正朝着逐步提高管理的法治水平和教育的专业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壮剧剧目主要由壮族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壮族巫师“魔公”在壮剧演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戏班演出要由魔公择算吉日,念咒迎神,驱鬼除邪,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许多壮剧戏班甚至由魔公掌班。演壮剧是壮族农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