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家严歌苓在《扶桑》中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讲述了中国第一代移民跨种族的爱情故事。三种叙事角度的并用突破了单一的聚焦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使得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同时这种综合叙事实验给予了小说新意,增加了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王明珠 《科技信息》2011,(18):I0146-I0146
该论文旨在分析美国华人移民聚居于唐人街后华裔移民男性自我矛盾的精神状况以及他们的艰难的身份认同。该论文立足于对华人移民史和美国对华人移民的政策演变。总结出了华人移民、华裔移民男性产生自我矛盾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挖掘美国华裔移民男性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他们的自我矛盾,沉默暗哑,逆来顺受,以及他们男性特质的缺失与丧失。该论文着重于分析《吃碗茶》的文本,探析《吃碗茶》的两代男主人公自我矛盾的形象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原因。即中西的文化冲突,移民政策的演变,种族的歧视,女性化的社会分工,单身汉社会的束缚,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并且该论文继续探析在《吃碗茶》中矛盾的移民华裔男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是由王华基和李刚这一父辈所展现的自我矛盾的“父权制”。另一方面是移民二代王宾来所展现的被“阉割”的自我矛盾的,沉默按压,逆来顺受的男性移民形象,他们面临的一系列的尴尬与痛苦以及他们最终自我矛盾的化解。《吃碗茶》的结局暗示了自我矛盾的美国华裔移民男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4.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中,通过别样的叙事手法、角色呈现、主题展示,完善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技巧。影片巧妙地运用三幕式架构的叙述视角,借助“罗生门”式的非线性复调叙事,将故事从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展开对比,暗示出最后“决斗”的虚伪。同时,采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段,诠释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定义的;从“他者”的依附、“他者”的失语与“他者”的反抗三个方面,揭示出女性“他者”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技巧,为华语电影女性形象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移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的位置比较特殊,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浪潮推进的第三代海外华人文学。这种中国新移民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其受到的多方意识形态的操控十分明显。本文拟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勒菲弗尔的重写和操控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选用中国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首部以移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扶桑》及其英译本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源语原著选择的主导性、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选择及译作风格把握的操纵性及赞助人对书名翻译的干预和对新书宣传的导向这三个方面探讨多元系统内各种文化语境制约因素对新移民文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邬小倩 《科技信息》2011,(9):I0208-I0209
移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的位置比较特殊,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浪潮推进的第三代海外华人文学。这种中国新移民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其受到的多方意识形态的操控十分明显。本文拟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勒菲弗尔的重写和操控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选用中国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首部以移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扶桑》及其英译本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源语原著选择的主导性、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选择及译作风格把握的操纵性及赞助人对书名翻译的干预和对新书宣传的导向这三个方面探讨多元系统内各种文化语境制约因素对新移民文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李白以出色的诗歌闻名于世,华裔新移民作家哈金从"边缘人"的视角,探讨了李白的人生际遇与诗歌特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以"他者"的眼光探究了李白的新观念。两位学者从人物形象、诗歌形象入手,在西方塑造了李白浪漫潇洒、特立独行的形象。细致分析二者对李白形象的差异描写、研读二者译介的李白诗歌,可以指出作者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写作视角在李白西方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傅山作为启蒙思想家,是一个卓越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傅山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批判精神,他冲破了“书生故纸万重围”的桎梏,投身于救时济世的社会实践;他直刺当时主导意识形态,凸显“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魄,并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层面表现其批判精神。二、主体精神,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理学的形而上下的批判,是为了发现主体自我,唤起主体精神的觉醒,定位主体自我身份,重估主体自我价值,挺立主体自我的主心骨。三、大爱精神,傅山融突了孔子“泛爱众”和墨子“兼相爱”的理念,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精神。四、餐采精神,“餐采”是指开放思想、冲破偏囿、偏爱,博采广食,获取各种营养,以便茁壮成长。傅山以“餐采”喻作学问,作为作学问的重要理论原则,体现了其理性精神。五、革新精神,傅山的批判精神、主体精神、大爱精神、餐采精神,都体现了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潇雨 《科技信息》2011,(17):149-149,71
《骨》主要是围绕一个没有儿子的五口之家展开的,家中的三个女儿是小说论述的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小说中华裔男性形象。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出现了莱拉这位新的华裔女性形象代表。文中主要有三位华裔男性形象,分别为祖父梁,利昂和梅森,各自代表着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和新一代的华裔男性形象。祖父梁和利昂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美国西部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代移民作出了巨大的进步。祖父梁就是其中之一,为美国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却在孤独中死去。利昂是纸儿子一代的代表,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很多身份,正是由于这种无根性使得他们对亲情的缺失和漠视,妻子的出轨,女儿的自杀和远离,社会的不认可,他们注定是被边缘化的人。莱拉的男朋友梅森是新一代华裔男性的代表,有着第一代华裔吃苦耐劳的精神,接受着美国文化的教育.是华裔男性的新声音。  相似文献   

10.
龙显成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31-131,133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象是可塑的,要通过自塑和他塑两种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自律品格,并充分发挥自律的律己和律他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1.
戴岚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73-80
20世纪以来,华裔坛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作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引起反响,好评如潮。在她们小说本的基础上,可透视她们笔下的女性世界:深受中国化浸染的母辈的故事俨然是旧式女性生存状态的缩影;以“我”为主人公的一代新人身处异域化,她们在边缘化的话语环境中抗争,“母辈”的无奈与“我辈”的反叛达到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效果,而母女两代的和解使激烈的冲突转为和谐与宁静,且进一步使本升华,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化融通的真实写照,两种化在两代人的交往中撞击而逐渐磨合,两个本不约而同地选取两代母女的心灵世界作为视点,在追溯远祖传统、华裔精神的故园中,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重铸各自的精神世界并实现相互的融通。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晶华  许谭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85-1489
听障学生是特殊教育中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而听障学生的学习风格探究就目前来说,还比较少。依据听障学生特征,对量表进行适当修改,通过对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听障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听障学生学习风格探究,并与普通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再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提出应该对听障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旨在充实特殊教育相关理论,更好地为教育技术学和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印度已率先进入人才、资本双重驱动的“公司化知识经济移民时代”,由此,美国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已形成“印度化”趁势。从发展态势看.包括苏州在内,中国一大批硅谷也能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移民大规模进驻西方就业市场的“移民发动机”。从发展潜力看.中国进入“公司化知识经济移民时代”的规模和力度将远远超过印度。中国的科技崛起.可能绕不过美国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的“中国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寻梦、追梦、筑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革命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传记文学代表作《战斗的天使》着力表现了传主安德鲁真实的生活、工作、理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赛珍珠通过女性主义的立场向人们叙述了传主生命历程与精神信仰的内涵。作者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通过镜像重现传主在华生活的历史轨迹;又结合本人生活体验进行虚构创作,在创作中以旁观者视角深入探寻,叙述了她未曾见证的安德鲁的历史事实。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往往采用看似随意、实则有意识的手法,通过"天使""生魂"等"症候性"变形符号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形象塑造的全新高度,最终实现以安德鲁的虚构性内容为依托,展现作家自己内心的广大空间。  相似文献   

19.
自然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心灵的栖居地和精神家园。旅游文学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负载着儒家的"君子比德"精神、进取精神、忧患精神,这些积极入世精神是中国世世代代人们灵魂的核心。儒家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引导、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全部的生命力量与热情,去直面人生,参与现实,不懈求索,直到心灵世界的诗意栖居。旅游文学应充分展现出儒家对个人在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中作出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冯蕾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159-16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等因素,为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网络的普及也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理论、环境、实践、网络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