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弊端,根据危险责任和报偿责任理论,提出将对机动车运行有支配力及从中获得利益的人作为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机动车一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主体予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
交通强制险,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以及相应配套的措施没有到位,交强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怎样改进交强险现行制度中的缺陷,改进和完善交强险,对整个保险业来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4,(4):43-47
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多,机动车交通事故也在不断增长。在交通事故侵权案件中,确定责任主体是案件的关键所在。《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几种情形下机动车致害责任的主体,但相较于复杂的机动车事故,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还应当包括多辆车导致一起交通事故、汽车掉落物致害责任、职务行为、机动车承包、机动车挂靠等情形下致害责任主体的确定及责任承担方式。这些问题均有待法律及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能够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一方的权益,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第三者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在生活中某些车主同时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因而在发生交通事故发生后,将存在着两种险种的并存,这两种险种在诸多方面存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涉水险?涉水险,也叫发动机特别损失险,可以简单理解成是为发动机提供保障的特别服务。涉水险属一个附加险种,并不是包含在交强险和商业险中,消费者需要另行购买,前提是购买了交强险和商业险。如何购买涉水险?由于涉水险是车辆损失的附加险,所以车主必须以投保了车辆损失险为基础,才可以投保涉水险。  相似文献   

6.
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未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交通事故双方皆无过错时的责任划分作出规定,理论界对此观点各异,争议焦点主要在机动车是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还是只承担10%的责任,亦或是双方承担公平责任。对此笔者观点趋向于由机动车承担全部责任这个观点。并从第76条的设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事故的归责原则,侵权法的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7.
《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了醉酒驾驶等四种肇事情形下保险公司责任的承担问题。由于相关立法的冲突性与不周延性规定,实践中人们对该条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统一。从交强险的性质、立法宗旨以及垫付责任的性质来看,《交强险条例》第22条应当理解为在醉酒驾驶等四种肇事情形下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就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承担垫付责任。  相似文献   

8.
从2008年2月1日起,我国实行的新交强险责任限额有所增加,新交强险费率在某些车型上有小幅度降低。但此次修改并未涉及我国交强险的经营模式,经营方式整体上并无两样,因此,此种调整难以平息交强险保费偏高之争义,而必须从剖析我国交强险经营模式弊端出发,引入市场办交强险模式,才能真正降低我国交强险费率,使交强险保费的确定更加公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机动车数量和非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到2012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4亿辆,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420万公里,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目前中国道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伤亡人数超过20万人,对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掌握交通事故发生的各种规律,把车辆痕迹勘查与鉴定方法结合起来,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鉴定交通事故,为分清事故各方责任和还原事故真相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2月1日起,我国实行的新交强险责任限额有所增加,新交强险费率在某些车型上有小幅度降低。但此次修改并未涉及我国交强险的经营模式,经营方式整体上并无两样,因此,此种调整难以平息交强险保费偏高之争义,而必须从剖析我国交强险经营模式弊端出发,引入市场办交强险模式,才能真正降低我国交强险费率,使交强险保费的确定更加公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其责任承担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传统私法理念下的过错责任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承担问题上略显不足,而无过错责任却又显失公平。在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多元救济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只有将传统私法制度中的“自己责任”与现代社会法规范中的“风险分摊”合理衔接,才能为其寻找到合法性、合理性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旅游行业风险较高,旅游保险是必要的,而现行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旅游意外险又常常被忽视。建立有用的旅游保险需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弥补无过错责任的保险空白,严禁随意设置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并重视旅游意外保险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交通事故致因因素的产生与驾驶人的特征相关。基于K-means++对事故伤亡人数、年龄、驾驶经验、事故责任、驾驶人的不安全行为值、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值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具备不同特征的驾驶人群体产生不同类别的交通事故致因因素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当聚类簇数为3时,轮廓系数为0.52,模型将驾驶人分为3个群体。其中:驾驶经验及年龄较低,事故责任较高的驾驶人群体存在较高的不安全行为值;驾驶经验及年龄较高,事故责任较高的驾驶人群体存在较高的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值及较高的伤亡人数;事故责任较低的驾驶人群体的不安全行为值与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值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确定,对于该类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一个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责任承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该条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关于免责事由的规定不合理,未对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区别对待等,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汽车碰撞事故的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交通事故中汽车的碰撞问题的简化 ,运用动量守恒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着重研究了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和侧面碰撞三种情况下 ,汽车碰撞前动量和速度的求解方法 ,为交通事故模拟和再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实用的方法 ,并为科学处理交通事故、明确事故责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机动车的广泛应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机动车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也与日俱增,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而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核心问题应当是确认责任主体,即事故当事人各方谁应当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民法典>应当对机动车事故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确立了道路缺陷交通事故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赔偿责任。虽然承担责任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可能属于公法主体,但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所要保护的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因此,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应定性为民事责任。道路设计建造缺陷致害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设计单位不宜作为第一顺位的责任承担人。当与道路管理瑕疵赔偿责任竞合时,应赋予受害人选择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管理者赔偿后有权就超出其赔偿数额的部分向真正责任人追偿。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污染采取严格责任,其高额赔偿给企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我国要建立一种保险制度来转嫁企业的风险,而这种保险制度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从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初步实践入手,揭示初步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并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