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与书法家,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多为学界关注与重视,然而,至于南社人与柳诒徵深厚的情结及其南社革命文学精神对他的影响诸问题,则迄今未见具体研究。其实,南社柳亚子等人与柳诒徵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二柳关心国事,共同钦敬赵声。在南社文学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柳诒徵弘扬国学,辛勤笔耕,鞠躬尽瘁,出版了《中国文化史》等史学开山巨著。  相似文献   

2.
李叔同不但是一位诗人,也是位艺术家。他在《南社丛刻》发表了一些诗词和散文,但是.他的贡献却不仅是这些。李叔同用自己多采的艺术画笔,为南社走向艺术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本文对李叔同在南社时期的艺术活动以及留下的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可以补充国内这方面论述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近代"的批判性论述,为我们重新使用"近代"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提供了某种基础。这里的"近代"是充满不间断的运动与抵抗的张力场,是传统中国基体形态的蜕变与再生。"近代"同时具有对"现代"的追求和超越的双重性,始终保持着相对于经典现代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重访中国近代,我们很自然会对近代文学与文化史中的重要社团———南社的特殊意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必须努力发掘南社的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文本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打开南社独特的文化政治面向。南社成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中的文化活动,既不是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所能限制的,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学生产模式同日而语。要深入地理解南社,首先要把历史"陌生化",在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场域里,在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南社群体的文化实践,才能揭示这些实践作为回应危机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无疑,重新研究南社,也后设地寄寓了一种对于历史连续性的自我理解和表述意识。没必要夸大南社群体在文化政治上自我肯定的强度,但应该看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与困惑。而革命与抒情的变奏,正是构成了我们通过南社重访中国近代的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4.
对闽西籍南社诗人丘复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丘复又是民国前后闽粤两省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著作等身,亦略作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南社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现有的研究存在这样的不足:研究或多从单个人物,或多从文学史,或多从革命史视角着眼,这就很难把握到当时处于转型时期南社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状态与矛盾。本文拟从南社时人关于"侠客梦"的想象与重构,展示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南社是一个"以诗会友"的革命文学团体。作者以南社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对各个时期的散曲名家如吴梅、陈蝶仙、于右任、姚雏、王蕴间、胡朴安、阮梦桃等人及其代表作品作了介绍、分析,并加以评述,这对研读南社的散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闽西籍南社诗人丘复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丘复又是民国前后闽粤两省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著作等身,亦略作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把南社人当作固守国学、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一味抵制的旧文人的传统认识,无疑与南社人的本来面目相距甚远。事实上,南社知识人在清末是以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待西方思想与文化的:一方面他们以开放性的态度勇于接受和传播自由民主思想,开风气之先,呼唤中国变革;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放弃主体性的认知立场,警惕殖民主义的威胁,努力把革命派对国家与国民的复杂理解,更广泛地传递给更多的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9.
栾梅健先生的《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但在《南社社友简况表》中却出现了两处失误,本文就此给予匡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栾梅健先生的《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但在《南社社友简况表》中却出现了两处失误,本文就此给予匡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现已知史料没有刘基与高明在出仕之前结交的记载。两人的交往可分为处州时期:至正七年(1347年)到至正八年(1348年);杭州时期:至正八年(1348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温州、台州和庆元时期: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十三(1353年);绍兴时期:至正十四年(1354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退隐以后: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后。对两人交往的考证表明:对事业生活,刘基受永嘉事功学派的影响,重事功;高明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否定事功。对方国珍,刘基主张“宜捕而斩之”;高明的态度则相对温和。对元朝,刘基审时度势,投至朱元璋麾下;而高明选择了为元王朝尽忠尽节。  相似文献   

12.
章炳麟的《成均图》是其古音学研究的重要发明。梳理《成均图》韵转类别,对图中奔侈含义进行辨析;分析章氏建立韵转所依据的材料,并从同语异质视角考察大量韵转的语言经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权力政治与地方自治:20世纪30年代的“康人治康”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震撼了当时西康政坛的一系列康人自治事件的探讨,揭示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势力介入康区的过程及其与四川军阀刘文辉所发生的权力争夺,以及与这一时期康区的其他诸种政治力量的交织情形。  相似文献   

14.
《列女传》作始于刘向,这从《汉志》著录、《汉书.楚元王传》、《列女传》文本、《说苑叙录》以及《论衡.超奇》等有关资料,均可得到直接与间接证明,因而否定刘向著作权的观点是不对的。《列女传》成书于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年–公元前13年)。刘向以著述作谏书,企图劝谏成帝遏止后妃逾礼和外戚专权。在此意图下,刘向根据有关材料,有意虚构列女故事,从而使《列女传》具有了明显的小说性质,成为一部传记体短篇小说集,这实际确立了刘向作为小说家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博尔赫斯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故事载体的写作背景研究,可以确认女海盗郑一嫂的故事并非博尔赫斯的完全杜撰。进一步进行书面渊源的考证可以发现:郑一嫂的故事来源于菲利普.戈斯的《海盗史》对中国清代史料《靖海氛记》的间接转述。郑一嫂的故事流传经历了翻译、改编和作者的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形成变化过程的细节比较可以看出,不同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变化应该是故事情节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上一位作者的取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后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文化舞台上,刘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精忠不渝,历事宣、元、成三朝,三度被废,三度复起,一生捍卫刘氏宗族,与宦党、外戚坚持斗争.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初元二年的使外戚上变事是决定刘向一生政治命运的转折点.萧望之、周堪、刘向等与宦官石显、外戚许、史围绕灾异展开交锋,最终经生集团落得大败.刘向的变事既体现了他捍卫宗族的忠心,也反映出早期刘向在政治斗争中的不成熟.而历西汉元帝朝,围绕刘向的这次上书而发生的种种争斗实际是经生集团与宦官、外戚集团争夺权力的缩影.本文通过记述刘向使外戚上变事的始末,并分析刘向在变事写作上的得失,试图勾画出西汉元帝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与变动,以及揭示刘更生前期的奏议写作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7.
陈锐词学思想与常州词派词学理念迥异,其推尊柳永,重字句、协韵与守律,且填词较好地实践其理论主张。不惟如此,柳永词谱之功与婉约风格受到陈廷焯、郑文焯、刘熙载、王国维以及朱祖谋等词学家的青睐,反映了柳词经过清初、中叶传播的沉寂之后于晚清民国再次进入词学家的接受视野,亦体现了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