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3.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舒远招教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0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哲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从而为我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发展状况、基本线索、精神实质、学术成果等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5.
刘勰不仅充分肯定了汉赋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丰富了汉赋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的内容。刘勰的汉赋现集汉魏六朝汉赋研究之大成,堪称是唐前汉赋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高唐赋》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当是炎帝季女瑶姬,是作者创造的喻指贤能之士的艺术形象,并以此表白自己效忠楚王的态度。赋中的“云雨”是对神女美丽形象的动态描写,喻指作者宋玉的德才之美。后来的小说语言以及现代辞书的解释,不符合本义。《高唐赋》的主题没有“讽谏”的意思。“讽一劝百”是汉赋的特点,不能以汉赋来框套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中朝关系史研究方面,日本、韩国、朝鲜的学也都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就,借鉴与吸收他们的学术成果,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订正其错误的学术观点,是中国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中朝关系史译集》从这一目的出发,选译了较有代表性的日、韩学的学术成果翻译成汉,旨在向中国学介绍国外研究的动态,推动我国东北地方史、中朝关系史的研究与发展。因此,《中朝关系史译集》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选》钱氏学的学术体系特点与一般的学术体系特点不同,它不是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学术系统的几个主要的理论支点,而是指这些基本理论在表述时呈现的特征。及其内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它以中国主要古籍为基本线索,以外国学术材料为参照,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或者说一个巨大的圆体,因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科技信息》2012,(1):452-453
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对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从叙事语言和修辞格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透析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历代赋各有特点,各有擅场。宋赋各体(骚体赋、大赋、骈赋、文赋)兼备,而文赋则是最能体现宋人赋体新变之艺术成就的赋体。宋代文赋作家远绍古赋,力求创新,选材较前代更广泛,往往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本文对文赋在北宋阶段的产生、定型、发展过程作了概括性的梳理,并对各个文赋作家的文赋风格予以探析,也对文赋产生的原因及在赋史上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傅斯年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标举“科学学术”论与“史学即史料学”。他的“科学学术”论不从新、旧,不唯中、西,求真务实,凸显的是学术,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方法,排斥的是古今中西门户之见。历史学因为傅斯年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终于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曲家之一,洪炳文在散文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洪炳文现存散文作品主要涉及纪传、铭序、疏议与抒情四类,或情文并茂,或析理透辟,或寄意深远,体现出高超的创作水平。此类作品是把握洪炳文思想的重要窗口,应受到该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傅山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山在诗、文、书、画、医学和学术思想上皆有相当大的成就,他对书法审美及书法价值核心的探讨弥足珍贵,他提出的“四宁四毋”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对傅山的研究不仅有学术史上的现实意义,更有书法思想史、书法审美史、书法风格史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与致用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凸显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元遗民戴良,与宋濂同乡、同派、同门,散文成就颇高其文内容或阐述诗学思想,或以文存史,或叙写山川名胜,价值不容忽略就文体而言,戴良散文可分序体文、记体文、题跋文及其它诸体文等类,均有着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散文史上,戴良应该有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的写作学术积累丰厚,但因为多种原因也导致其写作的六种主要局限。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清理、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寻求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英语“求雅换词”与汉语“避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雅换词"与"避复"历史久远,然而到了现代,"求雅换词"以各种形式丰富展现,而"避复"却未能蓬勃发展。由于汉语自身特点难以产生大量的词汇,"避复"的词汇基础不够扎实,久之,在这方面的"审美期待"就变弱了。"避复"意识淡薄,导致英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以"求雅换词"。辨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觉实现"求雅换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