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属4种类型植物离析导管分子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4种不同类型植物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茎离析导管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即: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导管分子长度依次缩短,直径依次增大,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认为野生大豆导管分子较原始,栽培大豆导管分子的演化地位较高级。  相似文献   

2.
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木材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对海桑属6种红树植物木材结构进行观测。首次报道了海桑属植物具有纤维状导管分子,并对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其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总体和描述,以作为比较解剖学的依据,进一步讨论海桑属和红树植物其它属木材结构相异的原因。对海桑属与同一科的八宝树属(Daubanga)木材结构进行比较倾向于支持海桑属和八宝树应独立为同属一科的两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无纹紫背苔(PlagiochasmaintermediumLindb.etGott.)、石地钱(Rebouliahemisphaerica(L.)Raddi.)、粗裂地钱(MarchantiapaleaceaBertol.)和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L.)Dum.)4种苔类植物的叶状体横切观察,证明它们的气孔类型、气室层数、营养丝的有无及同化组织所占的比例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科、属和种的分类依据.苔类植物叶状体的形态结构因生长环境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4种蜜源植物花蜜腺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荠、酸枣、老瓜头和宁夏枸杞4种植物花蜜腺形态结构各异。荠具4枚颗粒状花托蜜腺;酸枣蜜腺位于花盘表面;老瓜头的花蜜腺位于5个花丝凹糟中,形成蜜腺分泌毛;宁夏枸杞花蜜腺位于子房基部。4种花蜜腺都属结构蜜腺。它们发育早期均无特殊的原始细胞,都是由花器官表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分化形成蜜腺原基,进一步发育成蜜腺。在泌蜜前后,4种蜜腺组织细胞的液泡化程度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荠和宁夏枸杞花蜜腺中多糖物质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6种凤尾藓属植物茎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6种凤尾藓属(Fissidens Hedw.)植物,即裸萼凤尾藓(Fissidens gymnogynus Besch.)、小凤尾藓多枝变种(F.bryoides var.ramosissimus Ther.)、尖肋凤尾藓(F.beckettii Mitt.)、直叶凤尾藓(F.strictulus C.Muell.)、二形凤尾藓(F.geminiflorus Doz.et Molk.)和卷叶凤尾藓(F.dubius P.Beauv.)等6种茎的横切面观察,结果表明:茎中轴细胞的有无、形状及所占的比例,外皮部厚壁细胞的层数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分类依据之一.外皮部厚壁细胞的层数可能与植物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豆属植物导管分子中不同类型内含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大豆属植物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侵填体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半野生大豆的导管分子中存在细胞型、橡胶型和晶体型侵填体,且数量较多;其他三种类型的大豆导管分子中只含有细胞型侵填体,栽培大豆导管分子中侵填体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兰属4种植物DNA指纹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JH-18·8寡核苷酸探针检测了兰属4植物基因组DNA中的酶切片段,获得了由10-11条分子杂交谱带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4.0-24.0Kb范围内,大红朱砂(A)的谱带数为10条,红蝉(BB)为10条,A×B→F12N=40(C)为11条,A×B→F12N=80(D)为11条,JH-12·8探针能与兰属植物基因组DNA小的简单重复序列形成杂交分子,表明兰属4植物基因组中存在同源的DNA片段,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兰扈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近缘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赞平  黎中宝 《河南科学》1996,14(4):434-438
首次报道了中国产的榆属黑榆系4种1变种的核型。结果如下:黑榆2n=2x=28=2m+2sm+24st;春榆2n=2x=28=2m+2sm+24st;红果榆2n=2x=28+2B=2m+6sm+20st+2B;多脉榆2n=2x=28+1B=2m+10sm+12st+4t+1B;榆2n=2x=28+1B=2m+4sm+16st+6t+1B。在上述榆树中,除榆为3A核型外,其他均为3B核型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蔷薇科Rosaceae 9属12种代表植物的导管类型、数量及导管分子的长度、口径;纤维分子的长度、口径。结果表明:较进化的种类一般都是孔纹导管和网纹导管,较原始的种类一般都是环纹和螺纹导管;导管分子长度长的则导管口径小,导管分子长度短的则口径大;纤维分子长度普遍大于导管分子长度,而纤维分子的口径也普遍小于导管分子的口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离析和显微观测的方法,对桂花枝条木质部导管分子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桂花1至3年生枝条具多种类型的导管分子,主要类型为环纹和孔纹导管分子;大多数导管分子具有尾状结构,一端具尾或两端具尾,无尾导管分子较少;导管分子穿孔板类型为单穿孔,大多数穿孔板倾斜31°60°;金桂与丹桂导管分子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别,1至3年生枝条导管长度平均444.86μm,直径平均31.13μm,长度和直径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12.
植物耐盐生理及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综述了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耐盐机理、胁迫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而基因工程为耐盐新品种的选育通过了一条新途径。很多耐盐基因已经被克隆和详细研究。笔者就与耐盐性相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关键基因、盐胁迫信号传导以及与相关的调控元件和因子的克隆及其基因工程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以期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对作物抗逆育种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整体水平上阐述了植物感受盐渍胁迫及其应答的基本分子机理,并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植物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小麦品种德抗961和鲁麦15的耐盐阈值,盐胁迫下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光合速率以及干重.结果显示:德抗961的耐盐阈值是鲁麦15的1.5倍,前者是287 mmol/L NaCl,后者为190 mmol/L NaCl;盐胁迫下,与鲁麦15相比德抗961出苗及时,并且整齐,光合速率在较高浓度的盐胁迫下才表现出明显降低,其净生物产量与对照相比的降低率是鲁麦15的1/2.  相似文献   

17.
对杂交酸模K-1干种子、种子萌发、苗期叶片及叶簇期叶片的耐盐性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在不同Na2SO4、NaCl和Na2CO3盐浓度胁迫下其膜透性、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及发芽率等生理指标,对其耐盐性作出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酸模K-1对Na2SO4的耐盐性为0.8%~1.0%,对NaCl的耐盐性为0.47%~0.58%,对Na2CO3的耐盐性为0.3%~0.4%,高于此浓度就会表现出Na2SO4、NaCl和Na2CO3盐胁迫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四种柏科植物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主要结果:1) 柏科植物茎次生韧皮部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部薄壁细胞,韧皮纤维(有些种有径向片)组成,径向系统为射线,各组成细胞以单层呈切向带相间排列;2) 根据径向片的有无,纤维细胞种类及树脂道的类型可将侧柏亚科的侧柏与圆柏亚科的其它三个种区分开;3) 圆柏亚科的次生韧皮部中树脂道的形成方式与通常的不同,由已成熟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围合而成;4) 臭柏的筛胞和韧皮纤维其长度明显较同亚科的圆柏和杜松的短  相似文献   

19.
几种不同盐生植物叶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地区5种盐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解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盐生植物在叶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了解毛竹凋落物在不同铅污染环境中的分解机制。【方法】通过外源铅污染添加试验,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毛竹凋落物质量损失、凋落物呼吸、真菌生物量和酶活性分解对重度(2000mg·m-2) 、中度(1000mg·m-2)、轻度(500mg·m-2 )铅污染的短期(60d)响应。【结果】在60d的分解期内施加外源铅整体抑制了毛竹凋落叶的分解,中度和重度铅污染处理组凋落叶质量存留率高于其他组;在分解期的前40d ,施加外源铅对毛竹凋落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和菌丝量总体起抑制作用;在分解过程进行60d后,外源铅污染铅促使了毛竹凋落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菌丝生物量的增加;在60d的分解期内,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均整体抑制了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但对淀粉酶活性的增加稍有促进作用。【结论】重金属铅对毛竹凋落物分解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 这为理解重金属矿区附近植被凋落物的分解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