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念坤 《科技信息》2010,(31):I0155-I0156
通过建立过度训练大鼠模型,应用运动学方法,观察大鼠在过度训练状态下运动能力的变化特点,经过与正常对照组,一般训练组的对比,探讨过度训练对大鼠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科学地指导训练,防止过度训练的发生,加快机体的恢复过程,有效地消除疲劳.  相似文献   

3.
过度训练对大鼠机体及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过度训练对大鼠机体及肾功能的影响.采用BECKMAN 自动生化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A- 4210 型全尿微量自动分析仪以及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对游泳过度训练的SD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浆尿酸(PTr)、血浆尿素氮(BNU)含量及血浆肾素(PRA)活性和尿蛋白(Upro)含量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过度训练可导致血、尿上述指标显著升高,尿pH值显著降低,提示过度训练会导致机体及肾功能发生疲劳性过度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度训练对大鼠睾丸水通道蛋白AQP9表达的影响以及睾酮和人参二醇皂甙对过度训练的影响.方法 半定量RT-PCR.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大鼠睾丸的AQP9表达下降,而外源睾酮及人参二醇皂甙可以使过度训练大鼠睾丸的AQP9表达增强.结论 过度训练抑制大鼠睾丸AQP9的表达,而外源睾酮及人参二醇皂甙可以增强大鼠睾丸AQ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对有关过度训练对心肌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度训练对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方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过度训练引起运动员心肌凋亡与心肌坏死检测手段与防治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过度训练对心肌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为例,说明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病症,是训练与恢复、运动和运动能力、应激和耐受能力之间的不平衡,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综合表现,使机体处于一种多器官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孙鑫 《科技信息》2011,(4):262-262
由于参与体育锻炼,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形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失当,例如忽略了训练与恢复的配合,令到运动员有疲劳的状态下继续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已经疲劳的机体便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运动员亦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过度疲劳是过度训练的前提,在过度疲劳的基础上出现集体形态和机能的明显变化后,才发展为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过度负荷与机体机能状况过于不相适应,导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素乱或病理状态。过度训练多见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过度训练"的概念、检查特征等问题的分析,从运动生理、生化及运动训练学角度阐述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和可能机制,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和消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鼠游泳过度训练模型的建立及心室构型改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大鼠游泳过度训练时的体重、运动能力、心电图、尿蛋白、血红蛋白、血睾酮、皮质醇、肌酸磷酸激酶、颈动脉压、左室内压及压力变化等指标,同时对大鼠心室构型改建做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过度训练可导致心脏肥大、室壁增厚、心室腔极度扩大,导致心脏舒缩功能下降,心脏发生病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林  刘诚香 《科技信息》2012,(25):134-134
从饮食营养、生理周期、骨质疏松三个角度分析和研究过度训练对女性运动员机体造成的生理影响及其引发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运动医务监督建议,为预防和治疗过度训练对女性运动员产生不良影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它们在数量和种类上可以弥补肠道正常菌群的不足,起到调节或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临床验证.着重就某些益生菌在防治胰腺炎、黄疸病、肝硬化、胃部疾病、肠道炎症与腹泻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关于5条沙蟒的呼吸、消化系统解剖研究的结果:呼吸系统由鼻、喉、气管、肺组成,右肺较左肺发达,左肺退化,其长度约为右肺的41.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盲肠、大肠、泄殖腔,消化腺有肝、胰及胆囊等。扫描电镜下观察,喉和气管的粘膜表面均为柱状绒毛细胞,肺前部内面为显著的蜂窝状结构。小肠内壁具多数的扁形小肠绒毛。  相似文献   

13.
藏雪鸡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藏雪鸡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藏雪鸡舌端尖细,舌根分叉,叉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腺胃粘膜乳突短而宽,有80-90枚,肌胃发达;肠道长是体长的3倍,小肠较发达,长1047mm,占肠道总长64%;盲肠发达,长477.1mm,占肠道总长29.2%.并与鸡形目雉科中鹌鹑、白冠长尾雉、雉鸡、家鸡,及松鸡科三种鸟类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消化系统结构。【方法】观察并描述斑点鳟外部形态特征,测量30尾斑点鳟的外部形态参数,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解剖观察斑点鳟的消化系统结构特征。【结果】斑点鳟外部形态参数全长(LT)与体长(LB)的相关关系为LT=1.21 LB-3.25(R2=0.948),体质量(W)与全长(LT)的关系为W=0.001 LT3.562(R2=0.754),其余几项形态参数之间相关性较低;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的鳍条数分别为6~12、9~15、10~24、20~28、23~33;具有1条侧线;第1鳃弓鳃耙数为15~18。斑点鳟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其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为口咽腔较小,颌齿发达;食道短粗;胃发达,呈V形,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两个盘曲,肠长/体长为0.503±0.09;幽门盲囊数为48~72个。【结论】该实验结果可为斑点鳟的消化生理研究以及养殖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绿尾虹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绿尾虹雉的舌呈长三角形,尖端尖细,基舌骨后为一对分叉的角舌骨,其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角质栉状突;嗉囊宽大,腺胃粘膜乳突短而宽,有75—90枚,肌胃发达;肠道长为体长的3.46倍,小肠较发达,长1920mm,占肠道总长的71.70%.盲肠发达,长645mm,占肠道总长的24.09%,并与鸡形目雉科中的藏雪鸡、雉鸡、家鸡,及松鸡科3种鸟类的消化系统作比较.  相似文献   

16.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鱼(H.molitrix)是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也是我国特产.鲢鱼为硬骨鱼类,属于鲤形目鲤科,又名白链.生活在水上层,性情活泼善跳,其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分布较广.它的生活环境、食性等对其生理、组织结构均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统一的.关于鲢鱼大体解剖有过较系统的报道,而对组织学的形态结构文献颇少,而欲进一步探讨其生理生态的研究又必须有组织学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报道它的消化系统组织学的结构特点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蛤蜊消化系统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中国蛤蜊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粘液细胞组成.胃和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消化腺腺上皮由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组成.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19.
秃鹫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对秃鹫消化系统形态学结构特点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秃鹫具有粗大的食管、发达的嗉囊,盲肠极度退化,肌胃内无明显的类角质膜。中还与部分鸟类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09年9月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校园获得一死亡小鸦鹃,本文仅对这一只的消化系统按常规方法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鸦鹃舌呈长三角形,前段尖细有刺毛状结构,后端有一排尖端后指的角质栉状突;食道长为71.96 mm,管径整体不等,前宽后窄,不具嗉囊;肌胃发达;肠道长为体长的86.3%,小肠较发达,长为309.59 mm,占肠道总长的91.5%;具有双侧盲肠,占肠道总长的5.6%;大肠短,占肠道总长的8.5%.肝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左右两叶.胰位于十二指肠袢内,细长形,分三小叶.这些特征均以小鸦鹃以昆虫为主食的食性相适应.目前尚未见到小鸦鹃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首次对其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为小鸦鹃的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提供一些形态学方面基础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