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闽江河口琅岐岛钻孔揭示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孢粉、微古、硅藻和~(14)C测年等资料分析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波动、沉积相和沉积物年代,将闽江河口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厚>15米)和全新统(厚49.80米)。全新统又可分为下全新统下段和上段、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气候演化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演化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湖沼相→冲积相、湖沼相→河口相、湖沼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晚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1):86-90
大量钴孔岩芯的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硅藻和有孔虫化石组合,以及~(14)C测年结果揭示,闽江河口区发育两期海侵地层。表明本区在晚第四纪期间至少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发生于距今44000~22000a的玉木亚间冰期海侵相对较弱,其范围仅达福州市区一带,另一次海侵发生于距今12000a以来的冰后期,该次海侵较为广泛,其范围可达闽侯的甘蔗一带。 相似文献
3.
4.
闽江河口湿地维管束植物较为丰富.据统计,具有408种植物(包括亚、变种),隶属于109个科、294个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6个科、17个属、23个种.裸子植物种类较少,仅2个科、3个属、5个种.双子叶植物有74个科、213个属、294个种.单子叶植物有86个种、隶属于17个科、61个属.该区种类较为丰富,草本植物占有绝对优势,菊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大型属较少、寡种和单种属较多,热带性质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主要为泛热带分布,世界性分布亦较丰富.还论述了闽江河口湿地与邻近地区湿地植物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的ECOMSED和RCA模型,针对闽江河口的地形特点,引入干湿网格判别法,建立适用于闽江河口的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研究闽江河口的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和溶解氧等水质要素的浓度分布,并对海水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水质耦合模型能较好地反演闽江河口的水质特征;闽江河口的富营养化指数较高,基本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且富营养化指数呈现从感潮淡水区向海水区逐渐递减的阶梯状分布;三类主要污染物的表层浓度平面分布均从河口内往东南海域向外海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6.
闽江河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混合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闽江河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混合行为,于2014年8月、11月及2015年1月、5月采集了河口水域13个站位的表层水样,测定了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活性磷酸盐及活性硅酸盐5项营养盐指标.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硝酸氮均为溶解无机氮(DIN)的主要存在形态,其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亚硝酸氮冬季较低,氨氮夏季较低,DIN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浮游生物生长消亡、氮循环及流量控制;活性磷酸盐春季及夏季低于秋季和冬季,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流量、悬浮物质量浓度及浮游生物的生长消亡;活性硅酸盐秋季远低于其他3个季节,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地表输入量及生物消耗和分解.河口混合行为方面,硝酸氮不同季节均呈现保守行为,亚硝酸氮较为复杂,特别是11月表现为质量浓度随盐度的增大而增大,氨氮夏季淡水端有去除现象,DIN与硝酸氮相似;活性磷酸盐夏季呈现保守行为,秋季受河口缓冲效应、人类活动及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而表现为质量浓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冬季与秋季相似,春季大致呈保守行为;活性硅酸盐夏季、冬季和春季呈现保守行为,秋季随盐度变化不大.除此之外,河口营养盐结构有失调现象,大部分站位N/P(摩尔比)值超过22,Si/P(摩尔比)值超过22,总体表现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刘会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9(3):391-399
将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引入孢粉学研究之中,以杭州湾北部沿岸某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为例,从中划分出五个孢粉带,并讨论了与之相应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同时对影响这一方法所得结果的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闽江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观测及其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芦苇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其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关联度达到0.938 66;影响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盐度,关联度达到0.616 13以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温的关联性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互花米草在入侵的初始阶段,在环境适应机制上与本地种芦苇采取不同的策略,因而对土壤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ESR年代学研究和山原红壤发育年龄测算表明,云南小江流域第四纪洪积-泥石流沉积自早更新世中期出现以来,洪积-泥石流沉积就一直是该流域海拔2200m以下河谷地带的主要表地质过程,其沉积地层可分别归属于早更新世中,晚期,中、晚更新世和全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30年来闽江口的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闽江河口区沉积特征、浅滩形态变化,以10~15年的研究尺度,探讨了闽江口的冲淤演变.提出闽江口沉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淤积转为冲刷的观点,揭示入海泥砂扩散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以此警示河口侵蚀的生态环境危害,为河口区的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闽江口外沙浅滩发育与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7(3):94-100
本文分析了闽江口外沙浅滩的物质组成,发育条件以及形态演变等,讨论了强潮差对口外水下三角洲发展的约束作用,外沙浅滩平面的位移现象,外沙浅滩的必然存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闽江口湿地主要土壤-植物系统硒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闽江河口湿地的5种典型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硒的质量比为0.137~0.437 mg.kg-1.各湿地植物土壤的不同层次,其硒的质量比的垂直分布无明显的规律性;各湿地植物土壤的硒的质量比与土壤全磷的相关性较强,而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较弱.不同的湿地植物及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硒的质量比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植物中,根、枝或茎的硒质量比大于叶.植物各部位对土壤中硒的富集能力,表现根大于枝或茎大于叶,但富集系数均小于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综合评价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在调查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局部小尺度区域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以此模型评价闽江口地区在0~-10 m深度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在闽江口地区总面积1 587 km2中,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面积约为566 k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解袋法对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分布的土著种芦苇、短叶茳芏以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沼泽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潮沟样地(样地A),3种植物枯落物热值整体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互花米草、短叶茳芏和芦苇枯落物热值均在第28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02,18.87,18.61 kJ·g-1.在远潮沟样地(样地B),3种植物枯落物热值变化呈现先升后降再升趋势.在A、B样地,3种植物枯落物的总能量随着分解过程中枯落物残留量的减少逐渐降低,样地A三种植物枯落物能量释放率是短叶茳芏>互花米草>芦苇;样地B较为复杂,但总体来看,短叶茳芏能量释放率大于互花米草和芦苇. 相似文献
16.
盾构机复合岩土层掘进刀盘弯矩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上软下硬的复合地质结构,建立了其刀盘截面圆模型,基于单个切削刀和盘形滚刀的切削机制,建立了复合岩土层掘进时刀盘平面内总弯矩分析模型,分析了与刀盘接触的撑子面内,不同软土面积分数的复合地质条件下,刀盘旋转掘进过程中的弯矩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刀盘平面内2个方向的弯矩与刀盘旋转角分别呈正弦和余弦曲线关系;弯矩波动振幅随撑子面内软土面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刀盘截面圆内软土面积分数为50%时,其弯矩最大. 相似文献
17.
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是否有利于离层充填技术实施的角度分析了一些主要地质采矿因素对煤矿采动覆岩中离层分布的时空规律的影响作用,并给出离层充填技术的适用条件,为该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宝贵、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闽江河口湿地3种主要植物冬春季枯落物分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分解袋法,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研究了本地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bervifolius)以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枯落物在冬春两季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枯落物性质和潮汐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质量逐渐减少,分解速率由快转慢;3种枯落物分解由快到慢依次为咸草、互花米草和芦苇;氮(N)绝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碳(C)绝对量呈单调下降趋势;C/N与枯落物分解的相关性不强;冬春季潮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