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其特定的含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环境质量自身的重要性、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决定的,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当然要求和人民主权宪政原则在环境法中的延伸,也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应有内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主要有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和救济参与。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律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环境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案件与纠纷的能力。而传统的环境法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无法实现上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行教学改革,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环境法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笔者认为环境法的教学改革,一是改变传统的板书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引进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解释,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三是开设环境法模拟法庭,学生自己准备法律资料为相关方进行法律申辩;四是进行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理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被提出,就是作为专门环境法的基石性范畴。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环境权是环境法的基石,那么在“环境权”的概念、内容、形态、属性等这些重大问题还处于争论不休的时候,环境法却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却飞速发展,世界各地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来,那么作为环境法基石的环境权存在的意义何在?它对于目前环境保护的意义又在哪里?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与环境权进行辩论,探讨其作为基石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的价值是构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以多元形态存在的价值体系,主要由环境法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评判三大部分组成。环境法的价值旨在遵循生态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部良性运行的环境法,应当体现环境秩序价值、环境安全价值、环境正义价值和环境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论及环境法的价值时,基本上是从公平、正义、安全、秩序、效率等方面着笔,只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而已。传统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惯常思维来定位环境法的价值,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法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苍白无力。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法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界定,以适应环境时代立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未来我国环境立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国环境立法应当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更加严格地保护环境资源,更加重视对公民权益的维护,推进环境法的执行。以促进生态文明为目标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更加严格地保护环境资源要求对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的规则和制度总体上应当越来越严格。更加重视对公民权益的维护要求推进公众参与和受害者救济。推进环境法的执行要求转变执法理念,增强执法主体的独立性和执法权限。《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当以此为方向。  相似文献   

7.
法益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双重转型是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基础。合理划分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首先应回归环境法益本质、构建双重防范体系,其次须立足环境法益特征、探索累积式法益受损标准的适用途径,最后要划定环境法益外延、注重行刑合理衔接。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意味着刑法的适度扩张,故而须从理论维度厘清环境法益概念、界定环境法益内容,从实践维度警惕立法情绪导向、发挥法益评判功能,从法治维度坚守刑法基本原则、灵活运用解释工具,以期对环境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化的必要界限进行再限制。  相似文献   

8.
法的价值问题一向是法学理论和部门法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新兴法律学科的环境法,价值问题同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环境法固然具有法律价值的共性,但由于其不仅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要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其在价值取向上必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环境法学理论却忽视了环境法的这一特色,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法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9.
在谈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所谓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各国所公认且普遍适用于国际环境关系各个领域的对国际环境保护有指导意义、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根本准则。从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要为国际社会公认也就是说只有当一项原则在国际社会反复出现,并被认定为指导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2、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个是从它的适用范围上来讲的,就适用范围而言,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是对某些国家或某一类国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际环境法产生重要作用的几个国际组织宣言和决议的述评,分析了它们相应的法律意义,指出虽然国际法院规约没有预见国际组织宣言和决议作为新的国际法渊源,但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它们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共同信念。这些“软法”为各国制定和发展本国国内环境法提供了可借鉴的原则和规则,为各国在不能得到条约正式考虑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赵欣 《科技信息》2011,(20):193-193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开展多年,环境法规范体系日臻完善,实践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却愈演愈烈,这确需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文章从导致环境危机的社会原因分析入手,对环境保护不力提出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一直是环境保护法学所争论的热点之一。要探讨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首先要明确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及其特征,它与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其次,作为一个社会规范,环境保护法调整的究竟是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已经突破传统扩展到了人与物,亦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焦点。  相似文献   

13.
环境法的人性化是法律人性化的进一步逻辑延伸,也是其自身革命性的需要,并与环境法所秉持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相暗合.环境法的人性化要求协调好环境法的新伦理观与其法律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以温情的方式施行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法的人性化标准体系呈现出多重性,它要求环境法理论展开和制度构建必须充分契合人性,同时并重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兼顾人性中的善恶本性,关照人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环境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然而,由于环境法是在现代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其价值取向自始就有所偏离。人本住、权利本位、功利主义这些现代法律的价值取向在环境法中依然没有改变,理论对实践的误导恰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全球环境状况日趋恶化面前,理论要与时俱进以指导实践。因此,打破人与物的隔膜,破除权利与义务的分野,沟通有机与无机的领域,将人类重新导入自然之中,就是对于环境法转向的期许。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生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同样,随着环境生物技术的进展和市场开拓,其应用已从单个的环境目标治理,发展为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保护工程中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并针对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进展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现状的分析,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协调讨论,着眼于我国环境法要发挥其有效作用所应当注重和合理添加的相关制定原则,以此来提高我国环境法的约束力以及可操作性.同时提出经济环保不对称、环境法规分层制定原则的论点,并结合我国环境法的特点和不足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环境法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价值的丰富性、冲突性、选择性特征要求环境伦理价值的最基本的规范性表达是环境权利,但是,环境法的制度构建在内容上更多的是要细致而全面地规定社会主体的环境义务,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和有限的。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适度污染的公共政策"。实践理性的环境法哲学观本质上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观,是一种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机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的法哲学观,是一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方法。在明白实践理性的环境法哲学观本质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其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无论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十三五"是深化绿色发展的重要阶段,期间环境保护应重点关注参与性、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球性5 个维度,同时要应对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传统环境保护法把维护人类利益、人际社会秩序和当代人的公平作为价值取向,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已经不符合环境时代的要求。环境时代的环境保护法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观;维护人际社会秩序和人与自然生态秩序的秩序观;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在完善环境法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中国可以迅速的建立起自己的环境法体系,因为目前很多其他的国家已经有了很完善成功的环境法律体系可以引以为鉴.然而,对于中国来说,仅仅直接移植别的国家的环境法就得到理想的结果是很困难的.为了完善我国的环境法,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和法规去改善整个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