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7种组织进行了6种同工酶的电泳研究,并对各种酶的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江鲈鱼的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与四大家鱼相比,松江鲈鱼同工酶表现为总体特征简单化,这可能和松江鲈鱼濒危的现状有关;设想鳍可作为松江鲈鱼非损伤性同工酶检测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上海松江鲈驯养繁育基地松江鲈鱼自然产卵受精及人工授精所得受精卵的群体试验观察,描述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松江鲈鱼刚产出的卵为淡黄、橘黄、橘红和淡红色等多种颜色.卵内有很多油球,显微镜下观察油球总是旋转到卵的上方.卵为粘性卵,遇水很快粘结成块.松江鲈鱼卵受精后8~10h胚盘隆起,之后1d内细胞多次分裂进入桑椹期.在卵受精后第1天和第4天分别到达囊胚期和原肠期.第7天胚体的脑开始分化.第11天体节出现.第16天消化道已经形成,但不连通.第17天胚体已可在卵内活动.受精卵在水温13.7~16.2℃下23d即可破膜孵出.同时对孵出6d内的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可为松江鲈鱼的大规模育苗生产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7种组织进行了6种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并对各种酶的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江鲈鱼的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与四大家鱼相比,松江鲈鱼同工酶谱表现为总体特征简单化,这可能和松江鲈鱼濒危的现状有关;设想鳍可作为松江鲈鱼非损伤性同工酶检测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孵化期温度对松江鲈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孵化期的水温,严重影响松江鲈鱼胚胎的发育,授精后14d,眼球色素出现,以此为界,将水温分成前后两组,前后两期平均环境温度高于13℃,或后期高于13℃,则孵化时间短、平均孵化率低,且畸形仔鱼多;而平均环境温度低于10℃,特别是后期低于10℃时,孵化时间长、平均孵化率也低,且发育较完全的死胎多;前后两期平均环境温度都在10-11℃之间、,孵化率较高,仔鱼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5.
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鸭绿江流域松江鲈鱼天然种群的8种同工酶(EST,MDH,LDH,ME,α-AMY,GDH,ADH,G6PD)的20个基因座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野生种群的多态座位比例(P)为10%,平均杂合度(H)为0.030,均低于与其相似生活习性的其他鱼类的平均值,以此讨论了松江鲈鱼的种质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鲈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在鲈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在43.62%的最适量下,不同脂肪含量对鱼体的生长,饲料系数,鱼体成活率的饵料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在9.79%以下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和体长相对增长率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脂肪含量为7.53%和9.79%的试验组饵料系数最低,为1.73%;  相似文献   

7.
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因素五梯度的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饲养密度和不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花鲈稚鱼(全长8.22~11.05mm)和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被分为5个不同的密度组饲养30d(花鲈稚鱼的密度:5,10,15,20,25尾/L;饵料密度:250~1125,500~2250,1000~4500,2000~9000,4000~18000只/L).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1)℃,盐度为28~30条件下,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有显著影响,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在饵料密度为250~1125只/L至2000~9000只/L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当饵料密度增加到4000~18000只/L时,花鲈稚鱼生长率和存活率反而下降.饲养密度较高时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较低,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分别为15~20尾/L和2000~9000只/L对花鲈稚鱼生长和存活应该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控制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的药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海水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病原菌-哈氏弧菌Vharveyi对24种化学疗剂及15种中草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盂多、磺胺+TMP、磺胺甲基异恶唑等6种化学疗剂及地榆、石榴皮、五味子等3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物联用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9.
棘胸性(Rana Spinosa)人工试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类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0.1%以下。特定条件下,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淡水和低温(4℃-8℃)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相似文献   

11.
选取77尾野生鸭绿江松江鲈,测量其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眼间距X5、口裂X4、体宽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和体重Y10个性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以体重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鸭绿江松江鲈9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保留了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的体长、体高、眼间距和体宽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4**),其次为体高(0.311**),眼间距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小(0.119**);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所保留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指数为R2=0892,表明所保留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以体长、体高、眼间距和体宽为自变量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6.786+0.161X2+0.465X3+0.221X5+0.323X7,为松江鲈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鸭绿江流域中国境内松江鲈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在我国的大部分原栖息地已经绝迹,但在辽宁省丹东地区鸭绿江流域仍有一定数量的种群存在。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及野外实地调查,对该地区不同时段松江鲈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松江鲈在不同时段的分布范围。从7月至9月,松江鲈的分布仅限于淡水区域。在10月中、下旬松江鲈的分布地扩大到江口区域。在11月下旬松江鲈仅分布于江口区域和沿海区域。这一结果为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条石鲷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条石鲷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23.6~24.8℃,盐度28.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0 h32 min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6 d的26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及发育时间,拍摄了26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仔鱼图片,胚胎发育可分为20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01 mm(1.92~2.08 mm),孵出45 h后卵黄囊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沼泽红假单胞菌在暗纹东方育苗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试验过程中按水体 5 0 μg/L的浓度向试验池投放沼泽红假单胞菌 ,研究该菌对育苗池水质、仔鱼育成率以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结果表明 :5 0 μg/L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有效去除育苗池水的COD(化学需氧量 )、N NH+ 4(氨氮 )以及N NO- 2 (亚硝氮 ) ,从而显著改善育苗池水质 ,稳定水体DO(溶氧 ) ;同时 ,暗纹东方仔鱼育成率以及生长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暗纹东方鲀线粒体若干t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离纯化的暗纹东方鲀肝脏mtDNA为模板,按照红鳍东方纯(Takifugu rubripes)mt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首次克隆并测定了暗纹东方纯mtDNA的Cytb、COⅠ、COⅡ、COⅢ、D-loop等5个重要基因及其侧翼的8个tRNA基因。上述基因均已在GenBank登录。8个tRNA基因含有69-72个碱基。推定了各个tRNA的二级结构并进行了初步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tRNA基因具有较为典型的三叶草型结构,各臂的碱基配对率大多数较高,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舟山沿海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6年5月20日从嵊山海域采捕的22尾野生条石鲷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5月30日和6月8日共获受精卵6.05×105粒,孵出仔鱼4.8×105尾,在水温22~25℃、pH 7.8~8.2,海水盐度29~30,光照强度2 000~5 000 lx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饲喂,至7月7日共培育获得平均全长3.3 cm和2.0 cm的2批条石鲷鱼苗2.18×105尾,育苗成活率达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