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专业改造,是建设创新型教育的有益尝试。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深刻分析计算机专业需求现状,发现市场急需应用型人才。而高校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几乎是空白,主要因为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定位方面普遍存在专业教学计划内容设计严重滞后,因此计算机专业改革迫在眉睫。为此,基于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从计算机专业定位着手,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大教学计划调整力度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基本内容的取舍、课程体系的合理结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的综合改革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现代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如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已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迈向国际化的舞台,而英语就是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必须要掌握的语言。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变传统死板的应试教育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仅仅将眼界放在课堂上和考试中。本文通过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了解,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且阐述了改革实践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照应用型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对水利工程CAD课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生绘图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进、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经过改革形成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工程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CAD实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项目导向法的开放式教学、引入当前水工行业主流软件的教学思路;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绘图的基本能力、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楠楠  劳军 《华东科技》2022,(3):125-127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应用型高校如果仍沿用学术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就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行业需求相脱离。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评估等方面,辅以课程思政并与“互联网+”背景相结合,以遗传学课程为例,探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从而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一现状,提出要吸取CDIO做中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树立CDIO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新理念,从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谨的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设计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惠及全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并希望在其他理工科院校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改革。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供几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工程力学作为多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高校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不同、各专业教学目标不同、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等原因,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存在很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适时提出并积极探索、尝试了分级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就分级教学的具体做法、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社会经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于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势之下,国家教育部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其目的一是为了能够为社会经济市场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兼具,且还具备高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为了提高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因此,该文将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教育改革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纵观整个发展趋势,其愈发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优化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显著提升,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计算机专业学习广泛推广,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体系教学重点在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完成学业学习之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充分满足岗位需求,未能做到学为所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此,该文将针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阐述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了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平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更新、项目教学的引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使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徐友武 《科技信息》2010,(32):I0244-I0245
本文阐述了网络实验室建设和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各大中专院校应重视网络实验室建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网络实验室建设的模块化思路以及几点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原方 《华东科技》2022,(8):145-148
在新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教融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主体教育理念,成为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今,疫情导致全球竞争越发激烈,给不同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让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应用型大学应当将科教融合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到高校教育中,积极实现校企合作教育,推动教师与研究相结合,不断激励学生参加多元化创新产业科研活动,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优秀人才,为优化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帮助,持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环境中,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一样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针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先从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阐述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不合理、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不科学等情况,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新措施,如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比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提供一些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思维与指导,以期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并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王星渲 《科技信息》2012,(12):249-249
通过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信息的分析,以探寻当前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的根源问题,提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的需求。针对目前高校传统的工程实践模式,提出面向应用型的工程实践平台的构建思想,形成成熟性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工程力学课程是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课程,具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性,也被广泛用于实际工作中,工程力学本身属于一门实践应用型的工科学科,高等教育教学应该结合该学科的特点,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创建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学科学习内容,对课程系统、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加以改革创新,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特征,探究了工程力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性、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