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26-128
近年来,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反映出来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乡村"差序格局"是造成隔代抚养下溺爱问题的思想原因,看护人自身的文化资本传承是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榜样缺失的家庭原因,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教育信息不足、急功近利思想是道德教育观念落后的文化原因。应该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看护人的养育能力,转变其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应对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见仁见智。传统的家庭道德建设一般是以"孝道"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子女晚辈为主要对象。其建设理路的单一性和教育对象的片面性等不足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没有把家庭道德教育放到家庭道德建设的整体平台上认识和把握。家庭道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应仅是子女晚辈;建设理路应是社会相关资源的协调整合共同发挥作用,而不应仅是以孝道为主的道德说教。因此,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应着力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整理家庭道德教育的"教材"、改善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潘国廷 《科技资讯》2006,(18):179-180
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把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届界定在浅层次的“道德认可”,由“道德认可”引出新形式下的“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感教育。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给出五种易被忽视的“道德教育”,提出转变过程中需要转变教育对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提出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知行合一、道德内化,就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注重拓展道德实践载体,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参与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本文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状况,阐述了儿童的道德感在家庭中“爱”的氛围下产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学校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亲自实践中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前,如何根据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目前青少年品德的基本现状,从家庭道德教育这个方面分析青少年品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既是一个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克服传统按照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规律组织道德学习,这种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体验和品德生成,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提倡参与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适应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如何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其道德品德发展的特点;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传统价值观发生剧烈嬗变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做好高校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意识 ,把道德教育和审美相结合 ,使学生品德修养在审美的基础上逐步成为自觉意识是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品德是儿童活动的灵魂。小学教育应把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文总结了加强小学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几个途经。  相似文献   

10.
西方道德教育从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反思.20世纪90年代,复兴的品格教育把古老的道德叙事这种道德教育方法运用到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作为西方社会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道德叙事将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生活变得日益富裕的同时,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审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造假现象,反映了学校在儿童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道德内化的失效。要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精神的内化,需要在教育研究层面上探寻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发生机制,在教育实施层面上进行必要的教育学设计和转化,在惩戒机制上建立必要的道德规则约束。  相似文献   

13.
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首先介绍了道德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道德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认知-发展论的基本思想;再次,阐述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最后,分析了道德教育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的小说《小小的船》,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启示:儿童的道德提升来自活生生的生活和内心深处的道德要求。儿童道德教育要走出校门,回归生活,只有在完整的生活中,道德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首先介绍了道德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道德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认知——发展论的基本思想;再次,阐述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最后,分析了道德教育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闲暇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大学生良好闲暇道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只有遵循大学生闲暇活动和道德教育规律,探索独具特色的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机制,才能为实现其闲暇道德教育高效的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孙大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5):152-152,1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期,为了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从06年开始,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定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让社会公德在“一日自律行动”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连续的历程体验和情感培育。只有经过完整童年与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才能安全地进入成人世界。品德作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体验生成的。把道德学习的路径规定为人与世界的体验关系,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体验学习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当下是一个注重体验的时代,道德教育倡导体验学习,就是让青少年要有机会体验,学会深度体验,促进道德生成。只有当道德知识通过体验而发生变化时,道德学习才有可能促进道德的生成与发展,也只有将道德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主动体验的过程,道德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