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派,是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创作风格把传统叙事模式彻底打破,审美对象就是叙事的本身。余华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是一个把传统颠覆得最彻底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上非常创新,小说的叙事技巧更是前所未有。本文从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余华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为更深刻的理解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趣味,体验其小说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2.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相似文献   

4.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5.
余华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被称为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大约是十几年以前的事。那时余华的小说写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确实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先锋品格。他以大量的实验文本如《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进行着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的革命性转换。在这些小说里,余华将怪异、丑恶、罪孽、荒诞、宿命等残酷地掺杂成一体,营造了一个与现实表层生活和世界相去甚远的阴冷、幽暗的人间地狱。在这人间地狱里没有丝毫的温柔。而构成他这一阶段小说的总主题便是死亡,死亡幽灵般地在他的小说中无处不在地…  相似文献   

6.
王亚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13-114,117
余华是我们在讨论先锋小说时无法回避的一位作家。同时他的先锋小说中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余华生于江浙,同时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文章试从吴越文化与余华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鲁迅传统”与余华创作的复杂关系来探讨余华先锋小说的写作精神。在此基础上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余华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他的写作走向。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其拓展与延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内容的更新,包括"新增"叙事内容和"拓展"原有叙事内容。二是风格的拓展:丰富、延展了超逸风格,张扬、开拓了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8.
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n Robbe-Grillet)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余华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余华至少在两个向度上受到了罗伯—格里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影响:第一是背叛传统现实主义,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提出怀疑,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真实观;第二是质疑传统文学中人的中心地位,学习罗氏的物化叙事,并将其"视觉净化"理论拓展到其他感觉领域。在借鉴罗氏叙事理论与技巧时,余华表现出选择上的主动性,没有盲目追崇和机械接受,而是对其作了相应的变通和移植,去除其不合理的成分,融入了富有本土色彩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余华早期小说的独特性在于既提供了一个空间,消解了简单化、观念化的弊病,同时又没有因为迷恋叙述技巧而割断文学与人生的联系.既注重叙述的探索,又关心人的存在,这是余华的写作得以穿越文学与现实的原因,同时也给余华的写作带来了危险,或许这也是促成余华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杜文博  杨涛 《科技信息》2010,(22):165-165,167
2009年,刘震云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震惊文坛。这部小说有别于传统乡土小说的叙事风格,不再依托历史叙事,而是通过荒诞的人物、经历和语言消解了长期存在于乡土小说中的历史因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具原生态的乡土画卷。这深刻体现了刘震云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故乡的神话"的坍塌后,试图通过叙事方式的改变来修补矫正小说精神世界与写作手法复杂性与相悖性的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当代文坛涌现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反常规的审美规范和叙事模式,以新的写作姿态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惯性和审美定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小说所采取的叙事手法主要是戏谑、调侃与戏仿.  相似文献   

12.
叙事(narrative)又称“叙述”,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真实或虚拟的人生经验本质意义传示与人。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是小说文体中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在于它的故事及其讲述。有时,一部小说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叙述了怎样的故事,以及怎样叙述了这个故事。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Minan kundra)的小说新奇诡谲,风格迷人,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的读者。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殊异的叙事风格,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拟就米氏小说叙事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14.
李师江是"70后"作家中对小说创作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身体写作的无耻叙事,到都市小说的狂欢化叙事,再到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老实叙事,变化很大。无论哪种风格,诚实化叙事都是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不断的文学转型中,李师江的小说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潘军在小说中非常注重与读者和社会保持叙事的距离,对于这种距离的纯技术追求日渐演变为一种风格.而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潘军向读者展示了他写作的智性.距离与智性构成了他叙事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论余华的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局限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8.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9.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回归——回归传统,小说用记忆逻辑来叙事,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时间错置,文本中的时间被注入了叙述者的心理情绪,体现了叙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孙方友的小说无论从叙事风格上还是从小说精神上都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传统精神越来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孙方友的这些小说显然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