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资源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实现"三全育人".土木类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是土木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将专业技术跟民族前途命运、国家重大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家建设者.本文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介绍了将课程...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引导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传热学》双语教学是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从教材选取、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传热学》双语课程教学改进的实践方法以及如何获得良好授课效果,对于进一步开展新工科建设国际化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双一流高校建设需求,加快实施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信工程的专业认证过程中,针对性地解决传统的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授课全部改为实践环节,通过给学生设计具体工程项目案例形成项目管理和项目研发团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外时间促进项目的实施,达到同时培养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构建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多行业辐射、实践性强等特点,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一门具有标,探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典型问题。[方法]针对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性,立足于“新工科”下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优化方法,将教学资源库里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将教学咨询库的知识点内容进行分级标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教学阶段,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科学构建混合式多元评价指标。[结果]优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注;进一步围绕线上线下﹑项目案例﹑分层教学﹑创新能力﹑课程思政等要素给出具体的优化的教学方法;将过程性评价贯交叉性、实践性、前沿性的核心课程。为了弥补已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足,根据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升了学生解决大数据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结论]教学实践表明,所提的优化方法较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互联网、VR等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围绕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同时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为响应新工科建设要求,提高单片机课程教学效果,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设计了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目标,基于自制便携式实验系统构建书包实验室,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和混合式考核方案,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变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呈现出教学效果低效的现状,并纠正理工科专业学生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认知偏差,系统阐述了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新经济背景下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基于TBL团队教学和"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策略。为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双一流"的高等院校的建设进程,以优秀拔尖型人才班级为试点,深入探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机制及质量评价等实践教育环节,以解决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实践教学"营养不良"的现状,使学生初步实现较强的实践主动意识、扎实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工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高度的研究探索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建设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热爱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匹配的优秀实验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动态,结合国内汽车产业需求与技术变革方向,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汽车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需求发生了变更,引发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文以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指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民办院校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教改对象,在本科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课前视频学习、老师课堂组织研讨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知识的吸收消化以及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锻炼了人际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增强,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地位和特点出发,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和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背景与现状,介绍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与发展历史和基于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与实践探索,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训练、推进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等入手,旨在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以达到新工科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型卓越人才的任务越来越急迫。以天津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分析了国内高校在集成专业实践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针对综合性实践课程提出了有机结合前沿技术、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授课与实践形式、丰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近年来的实践效果表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李佳 《科技信息》2010,(15):186-186,194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理论与实践差异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本文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运行,凝练出"1-2-6"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培养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显著,取得了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在内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实践表明,该"1-2-...  相似文献   

16.
该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所授课的专业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改变教学手段、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组建实验团队等方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提高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实验态度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能等几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力 《华东科技》2023,(7):135-137
<正>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契合工程教育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物联网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探究,从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该课程与多课程领域知识点进行横向结合,纵向贯穿项目案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措施,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工科背景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国内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以光电检测课程中信号处理知识作为教学案列,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除了对教师的传统基本要求,还要求教师队伍能够了解新兴产业。本文首先从青年教师的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意识和培养机制分析了目前情况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机制改革和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教育体系,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实施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探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途径,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多层次、自助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光加工实训选修课程,以引导学有余力、热衷加工制作的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制作,以培养潜在的伟大工程师人才。学生选课后,可自主安排时间完成网络在线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学生到实验室现场经设备操作考核通过后,可随时预约设备完成实训学习,有效利用实训设备资源,丰富了工程训练教学,显著提高了实训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新工科实训课程的改革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