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被成功地改编和拍摄为电影,其中获奖最多和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园之东》3部影片。这3部电影作品分别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塑造典型化角色,以现实主义的手段聚焦斯坦贝克关注的困窘,展示了对原作媒介的跨越及其悲剧意识小说主题模式的再提炼;改编作品还对原故事叙事时空进行了集中式重构,在电影的影响上体现出电影作品对小说及社会语境的映射性,完成了从不同风格的小说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集体转身,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精彩握手,为诠释斯坦贝克悲剧意识作品所具备的特殊魅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法》第15条将电影作品定性为特殊的合作作品,并将各合作作者对电影作品享有的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法定转让给了制片人,与德国、法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对于电影作品中包含或改编的原作品而言,应适用《著作权法》第12条关于演绎作品的规定,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对电影作品的利用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与《伯尔尼公约》的要求一致,而德国和法国则规定无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在修改我国《著作权法》时,应对原作品著作权人和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利益进行平衡后,选择适当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3.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描写了一个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经过艰苦的努力,阿米尔终于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终于摆脱了悔恨、内疚和自责,勇敢原谅,达到心灵的安定.完成了人性的回归与救赎。本文从风筝意象出发.分析作者对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神威 《世界博览》2023,(12):74-83
<正>当地人会带着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么一个从脸庞到衣着全然与众不同的人,悄然混进了他们波澜不惊的世界。每当风筝飞起之际,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请勇敢地追,为人也为己。很久之前看过一本《追风筝的人》,那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为人们讲述的关于救赎的故事:两个年少好友因一次变故走向不同的人生,主人公阿米尔也在经历种种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本心。这次巴基斯坦之旅并没有如此深刻的故事发生,但却似乎让我看到了很多载着勇气与向往的风筝。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资讯     
《世界博览》2015,(7):18-21
1成功的电视剧是怎么制作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剧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消遣,是电影的替代品。然而现在,电视剧的处境已经大为改观,它提供给观众的是品质、吸引力和谈资。再没有人偷偷摸摸地躲起来看电视剧,甚至一个人如果不追剧的话就会被看作不懂社交。像《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这些广受欢迎的作品是怎么制作的呢?  相似文献   

9.
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作为时代的集中反映,电影改编的程度与角度反衬出文化变迁的样式。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被挖掘出的品性在人性、魔性与神性之间游离。在文本创作层面,颠覆式与取材式改编共存,逐渐远离对原著的忠诚。同时,特效技术将电影进一步奇观化,蚕食着以蒙太奇理论为主导的传统故事片版图。就整体来看,近年西游题材电影改编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样式是分裂的与反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一九四二》对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主题阐释更多元化、情节更强调故事感、人物形象更有层次等三个方面。电影与小说相比,风格基调更为丰富厚重,接受性更强,影响更深远;电影通过对小说的改编而挖掘、发挥了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极大的反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原作对于电影的成就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是影视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对于电影的成功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从叙事文本的重新编排,视觉造型的完美打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改编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吴静 《科技信息》2009,(35):107-107,48
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历来为电影导演们所青昧,但是如何成功地将文学语言转化成电影语言同时还能保留文学作品里面的精华并形成自己的影像风格也是让电影创作者们头痛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影改编大师、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改编作品进行影像风格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出导演的影像特点,为电影改编者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赎罪》是英国当代优秀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精品之作,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上映就好评如潮。作品涉及了许多主题而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爱情和战争是其主题之一。作者通过探讨了人性的恶,转而暗颂人性的善的伟大;抛弃以往作家对战争宏大叙事的描写,转而刻画人物的个人感受,更加真实的再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  相似文献   

16.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旨在研究这两次改编的差别,同时对两位改编者借助小说展开的电影叙事和意图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电影作品属性是对电影作品著作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妥善解决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相关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定位,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原作品作者的权利保护不足;另一方面对电影作品作者构成的规定过于僵化。目前,各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立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是我国选择自己的立法模式、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第15条之不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应抓住《著作权法》再次修订讨论的契机,结合本国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电影作品的属性进行系统地规定,并对相关条款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18.
电影改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改编略论金章才电影改编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二:其一,在电影创作中,电影改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作形式和手段。我们注意到,中外电影作品中,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的.其间,特别是文学名著,有的甚至是一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作品的翻译不是单一的语言转变,会受到背景、文化以及译者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安德烈·勒菲弗尔作为"文化转向"的发起人之一,提出了"操纵理论",也被称之为"改写",意指译者对于原作进行"加工",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文本改写,同时译者会受到意识形态以及主观诗学两方面的限制,即译文受到"操纵";还提出翻译中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以李继宏中译版本《追风筝的人》分析译文中受到上述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建构出一条心理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以及对阿富汗和美国两个截然不同社会的描写折射出人性的本质。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