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邵蕊 《中州大学学报》2013,30(1):105-107
浙江南部是我国南方地区石棚墓的唯一分布点,探讨浙南石棚墓的起源有有助于在更广的层面上认识越文化。除了浙南地区,辽东半岛也是石棚墓的分布点,探讨两地区石棚墓的相互传播关系一直是考古研究的热点。已有的考古研究集中关注于两个地区石棚墓细节上的不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两个区域石棚墓所反映出的墓主人共同的精神需要,即“尚武”性。根据国内已有的考古资料的多方对比与分析,以及世界“巨石文化”的共性文化特性,浙南石棚墓与辽东半岛石棚墓葬均可能源于同一远古氏族。  相似文献   

2.
铁木尔汗霍加墓是木垒、奇台、巴里坤、青河、鄯善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之圣地。其始建于何时,为何人之墓,因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故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历代看墓人,初建时用砖,墓砖上铭文,重建情况和对铁木尔汗的考证,以期揭开该墓建于何时,内葬何人之迷。  相似文献   

3.
1996年11月,在五代吴国王钱镠的故里,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西11里的祥里村又发现了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瓘之妻--马王后墓天文图.该天文图是继1958年和1965年在杭州发现的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瓘及其次妃吴汉月墓天文图,及1978年和1980年在临安锦城镇发现的钱镠父亲钱宽墓与母亲水邱氏墓天文图后的第五幅钱氏王室墓葬天文图.马王后墓天文图较其它4幅天文图更完整并有银河.笔者认为它是一幅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石刻的写实性天文图.  相似文献   

4.
殷人墓和殷遗民墓是洛阳商人墓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他们族属都为商民族.这两种墓葬的主人虽属商人或他们的后裔,但由于时间、空间和地位的变化,在葬俗方面有其一致性,但也必然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蔡邕碑文谀墓之弊,前人早有论述,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蔡邕碑志人物与史传记载的差异,联系时代风气及蔡邕碑文的创作风格,都可证明蔡邕的谀墓,因此王银忠先生<论蔡邕碑文非"谀碑">一文确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岑瑛墓石刻艺术进行探讨,阐述壮族文化艺术呈现的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岑瑛墓石雕造像是明代广西土司官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广西、特别是壮族历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林 《科技资讯》2009,(25):117-117
中国传统墓式庄重大气,在全国各地公墓中数量众多,国人接受度很高。近些年来,因为艺术墓能够反映逝者独特的人生,使墓体承担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推动公墓向人文纪念公园迈进。艺术墓的设计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反应逝者的闪光的点滴;注重反应生者对逝者的怀想要点;注重挖掘内在的人文纪念因素。使得墓团中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墓反应出所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那些或平凡或光辉的一生。记录种种令人怀想令人回味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8.
1999年6月至11月,山东省菏泽地区文物管理处,对定陶县力本屯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金、玉、铜、铁、陶等器物70余件,以及板瓦、瓦鱼、回纹砖等建筑材料100余件。该墓工程之大,规格之高,是鲁西南考古之最。本文依据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作一探讨性考证。  相似文献   

9.
在对明代僧人周云端(周吉祥)的两座墓塔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并根据墓碑中记载的墓主生平及史籍中的有关史料,对墓塔的建筑造型及艺术特色,墓主人的生平传奇,以及分别在两处建造墓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洞室墓是从先秦时期沿用至今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制,关中地区是洞室墓早期流行的中心地区,学界多认为关中地区的洞室墓起源于战国时期。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洞室墓在关中地区出现的时间早于西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不过,这些洞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居住于关中地区的戎人,尚未影响到华夏族群。战国中期以后,洞室墓成为秦文化的重要特征,并随着秦的扩张及西汉定都长安而影响到了东方地区。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成书时代 ,是学术界历来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学者征用《老子》书中出现的“三十辐同一毂”的记载 ,认为这种辐毂制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没有出现 ,到了战国中晚期才出现 ,所以《老子》只能产生在战国中晚期之后。本文就春秋时期辐毂等车制情况展开讨论 ,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文献资料 ,论证了春秋末期以前“三十辐同一毂”的制画实践技术的存在 ,从这一方面 ,否定了《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之说 ,进一步证实《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诈伪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诈伪字词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完善,为诈伪罪的产生奠定基础。诈伪罪的产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道德的变迁相关,在西周时期,一般性诈伪罪出现。至迟在战国末期.政治性诈伪罪已经出现。诈伪罪的产生历程深刻印证着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唐代“捣衣”风俗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捣衣”是缝衣之前的一个劳作过程,即制衣前的一道工序。“捣衣”风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捣衣”诗赋,六朝时期已初盛于文坛,大唐中晚期此风更加炽烈。“捣衣”不过是生活中的普遍风俗,但它的兴盛,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从它在文坛的地位变化可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状态。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焚书坑儒事件反映了秦王朝极端的思想专制政策,不仅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加速了秦王朝本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15.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黄河的祭祀和崇拜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习俗,黄河之神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理清黄河怎样由一个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意义.认为这一转化过程从商代就已经开始,经历了西周春秋时的发展,直至战国时期方完成了这一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举足轻重的大国,楚国的水上交通在当时诸侯国中是较为发达的。研究楚国的水上交通,对进一步了解楚国的发展历史和进一步认识先秦时期南方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常德德山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并尚有千余座楚墓未发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德山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从古籍记载来看,德山一带时称“枉渚”,是楚国江南一处要塞之地,极可能就是楚国“洞庭五渚”之一.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可见德山一带是屈原十分熟悉、经常往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记载的熊渠所伐之"鄂"应为南阳盆地的"西鄂"。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楚国控制鄂东铜矿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中期楚成王熊恽东下淮夷之后。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王室宗族的女性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当时的晋国也不例外。在晋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主要有季隗、怀嬴、骊姬、姜氏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使我们欣赏到一群历史贵族女性鲜明而典型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