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前期的的政策是“抗日反蒋”,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适时将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实践证明,这一转变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在“五反”运动中,我党领导工人阶级同守法的资本家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五反”运动取得胜利的保证。本文论述了在“五反”运动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我党为实行统一战线策略而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省港罢工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运和统一战线政策,推动国民党支撑自己,争取资产阶段援助自己,宣传领导农民阶级参加运动,形成广泛的反英统一战线,从而衷心得罢工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5.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国共“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从“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愿望出发,真诚地欢迎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中国共产党也诚心希望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联合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共同进行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正是在“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思想基础上,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因为有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为基础;有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民党对异党的排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等历史基础。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共产党人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和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具体办法,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底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天津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了国民党,许多党、团员并担任了国民党省、市党部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9.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一李大钊对制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内合作”方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一表述精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就是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足点来选择党的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也积极与国民党内各地方实力派建立统一战线。桂系是国民党内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占有广西地盘的一个重要派系。抗日战争中,它扩展到安徽,并拥有五个军的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新解密的有关档案资料表明,俄共(布)中央为了构筑远东防线,在建立和强化“俄共(布)与国民党联盟”过程中,始终推行“抬国压共”政策,致使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俄共(布)推行的“抬国压共”政策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自我解剖、勇于纠偏的优秀品格特性。“九月来信”纠正了“二月来信”因对红军所处的形势估计过低,在指导红军中党和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上的失误,推进了中国革命进程。中共中央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及时调整了政策,这正是我党具有这种优秀品格特性所决定的。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应该把这种品格特性发扬光大,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思想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阶段党建工作中最可宝贵的思想精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自我跨越的正确策略和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胡雯 《科技信息》2012,(5):203-203,136
对立统一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意识主流,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针。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自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把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所体现出的"和合"思想,实际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因而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32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由于执行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曾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随着苏联、共产国际策略方针的转变,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王明担任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领导中共代表团就近指导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某些策略方针的方面有所变通,对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王明是一个教务主义,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加之“左”倾错误在全党盛行,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右倾错误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因为有马克思恩格斯和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为基础;有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民党对异党的排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等历史基础。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9.
南昌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确立了仍打“国民党旗帜”,实行与国民党及一切真正革命分子“合作”的统战原则,并努力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中国共产党此阶段政治领域的统战工作为南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军事领域内的统战虽有失误之处,但积极作用仍是主流。  相似文献   

20.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和领导的民主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一次重要实验,为中国共产党今天的民主执政积累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