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 ,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 ,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 ,顾及作者全人 ,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 ,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想将糟粕收敛起来”,“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于是便“造成一座小小的”《坟》.感慨于这几年交了“华盖”运,遂集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回射”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就偏”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野草》中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又作出自己对于生命的选择和回答。在这些回答中,以悖论的话语方式,奇特的意象,将生命的体验外化为特殊的结构方式,体现现代人精神的繁复深邃。 相似文献
4.
周铭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25-27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6.
钱理群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5):24-30
《求乞》具有极强的诗性与音乐性,“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是这篇“音乐诗”的主旋律。它揭示着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命枯竭,心灵隔绝的生存困境,又凝结着鲁讯个体的悲凉,绝望的生命体验。《影的告别》最基本的观念是“有”与“无”,是对“他”世界里的“有”的拒绝,对“无”-“仿徨于无地”,“消失(沉没,吞并)于黑暗”的选择,以及“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无”,“空(虚)”向“充(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构建了复杂多重的时间要素。在线形物理时间的延续中,文本内部存在主观时间的循环观和梦魇性,同时蕴含感性思维特征下的空间把握。鲁迅对时间感悟的方式不仅有哲学意味的探寻,而且融入着社会性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崔绍怀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50-56
20世纪30年代的《野草》研究,是发展和创新、“内外兼修”、肯定和否定并存的时期。赵艳如撰写了《野草》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张翼人在鲁迅逝世前,写出了部分较有分量的《野草》研究论文。胡风的《〈过客〉小释》是解读《过客》的重要论文。陈紫秋的《谈鲁迅先生的诗》运用比较方式较广泛地涉猎了《野草》的诗篇。李素伯、柯灵等肯定《野草》的价值,而沈从文、王文奇等则完全否定《野草》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更兼涉美术、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他笔下诸多经典的文学意象呈现出文学之外的鲜明的跨艺术特征。梳理以《野草》为代表的鲁迅式文学意象,从建筑、美术、音乐乃至伦理学角度探寻鲁迅文学意象的复杂成因,指出鲁迅式意象的跨艺术之美不仅凸显出鲁迅的艺术素养,更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和复杂情感的艺术折射,具有跨越艺术界限、超越现实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散文诗的试作可上溯到公元前的老庄、荀子和屈子时代 ,它源远流长又品种繁多 ,大量夹杂在文、赋之中。它对《野草》具有潜在的影响 ,特别是它那发愤以抒情 ,肆于心写“牢骚”的精神面貌在《野草》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思想家、学家鲁迅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这种探寻透过现实层面达到了哲学高度。本仅就其散诗集《野草》的现代性思考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唐明皇、杨贵妃是两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由于他们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他们纵情欢愉,争幸邀宠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发生。本文对这一爱情悲剧及伤口的艺术成就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野草》深深地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 ,它的一些篇什很有传统诗文那诗情画意的特色 ,但更多的是非常态的由极度紧张推向极致的矛盾对立 ,荒诞奇倔、迷离恍惚等构成的奇特境界 ,不过 ,这种境界之美仍渗透着古典文学的因子。《野草》引进了我国传统的梦幻文学形式 ,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回归了中国古典文学那写丑怪变形之美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从福柯关于凝视理论的权力机制论述和话语分析来说,《野草在歌唱》描述了涵盖白人与黑人、富人与穷人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复杂的视觉关系。小说中存在的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斗争及角色更迭表明凝视者与被凝视者身份定位的变动性,即人人皆处于他人的凝视中。而被凝视者借助于反凝视彻底颠覆原有的视觉特权和解构固有的视觉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孙木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71-72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造了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另外一个世界,其中的诗篇<风筝>就体现了这种对立的情况.<风筝>的两极教育功能包括:启发的两极教育功能,引导的两极教育功能和教训的两极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