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今年4月4日是活跃在海外的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德高望重的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特向何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
<正>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Ho Peng Yoke;封二)教授于2014年10月18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澳洲逝世,享年88岁。何先生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是何其汉先生与吴贤贵女士的长子,原名何燕恬,后来在入学时改名为何丙郁。1933~1940年,他就读于怡保的圣米高(St.Michael)学校,1946年考入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1950年在马来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是物理学的一等荣誉毕业生。随后,他受  相似文献   

3.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2):I0001-I0001
今年4月4日,是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请汪前进先生主持了一个特别栏目《庆贺何丙郁80华诞》。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梅建军教授以自己赴剑桥学习的亲身经历介绍了《我所认识的何丙郁先生》.他真切地感到何先生帮助人的特点是“不张扬,不许空诺。事情作成了也下邀功、不沾沾自喜……为人谦逊和善大方,行事周到公正低调,是位善于也乐干助人的君子.也因此赢得了很多铁杆朋友”。中国大陆中青年学者中受惠干李氏基金资助的人不少,希望大家能记住何先生对开拓中国年青一代科技史学者的学术视野的基础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约瑟研究所的现状与未来有何看法?他怎样看待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问题?通过访谈,古克礼博士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何丙郁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何先生,您是我们早已久仰的前辈,您为中国科技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3月,我有幸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访问,在访问人文社会学院时,我提出要采访科技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并跟黄一农教授说,我打算采访他,他连忙说:"你应该先采访我的先生何丙郁教授."  相似文献   

7.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一行,赴京参加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后,于九月初来应邀我校进行参观和访问。同行的有长期与李约瑟合作的鲁桂珍博士,以及香港大学的何丙郁夫妇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黄兴宗博士。李约瑟博士在我校介绍了他的工作情况。何丙郁博士作了《李约瑟的治学方法》的专题报告(全文见本期第1页)。李约瑟博士观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1924年时,他主要在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由于同鲁桂珍等三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他  相似文献   

8.
1990年9月10日,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应我校自然科学处和自然科学史中心的邀请,作了《李约瑟研究工作介绍》的报告.他介绍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历史及进展情况,作为这项巨大工程的接班人,他将负责把该书出齐.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何先生那时每年有三个月时间在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处理事务.他虽是李约瑟研究所的所长,但并不从研究所领取薪水,他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因患白内…  相似文献   

10.
万:何先生。您是我们早已久仰的前辈。您为中国科技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3月。我有幸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访问。在访问人文社会学院时。我提出要采访科技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并跟黄一农教授说。我打算采访他。他连忙说:“你应该先采访我的先生何丙郁教授.”我说:“好的。但何先生在澳大利亚。怎么和他联系呢?”黄一农教授当即拨通了您的电话。于是我和您有了第一次而且是越洋通话。您欣然同意我们在参加北京国际科学史大会时访谈.这个愿望今天实现了。我感到非常高兴.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终于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您几十年来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请您谈谈国际科学史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感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吸引了来自东亚、欧洲和美国等地的学者前来查找资料、研究课题或访问学习.研究所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特色馆藏,为访问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作者访学期间,得到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帮助,拓展了研究主题,补充了研究资料,了解西方学者进行印刷出版史研究的方法,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13.
1.浩瀚宇宙中有一颗“李约瑟星”,它因英国人李约瑟得名。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数十年致力中国科技史研究,以确凿的证据纠正了科学界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古克礼为国际知名中国科技史学家。2018年4月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的访谈中,他分享了结缘于中国科技史的历程,以及对古代中国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等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的著作。作者在评价这位伟大的英国科技史学者为中国科技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从而纠正了该书中出现的错讹。这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生平及其中国科技技术史研究。李约瑟博士以他卓越的工作,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观念,极大在推进了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1987年有幸考入自然科学史所读研,师从许良英和董光璧两位先生。值此所庆五十周年之际,我要向开拓国内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前辈们致敬,并向培养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所内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借此机会,我也想根据自己过去二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经验,就20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谈几点感想。70年前,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3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交流中受到启迪,并由此开始了其对中国科技史的终身探索。在李约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其鸿篇巨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 ivilization in Chi…  相似文献   

19.
中山茂(1928~2014年)先生是日本著名科学史家,同时也是李约瑟在日本的重要支持者。他生在大阪,长于广岛,并于1945年亲历了原子弹爆炸。战后他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天文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留学,于1960年获科学与学术史博士学位之后回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中山茂先生在科技史领域业绩很多,尤以翻译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从而将其"范式论"介绍到日本一事最广为人知。此外,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史出发,他的研究业绩广及与东亚的近代化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史、大学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史。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5月4日下午,按照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安排,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叶海亚先生、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一行6人应邀来我省考察了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王彬副厅长陪同考察调研。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