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货币乘数入手,先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再逐一分析电子货币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电子货币的使用改变了货币乘数,而且主要是放大了货币乘数,相应地增加了货币供给量,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本身以及它与互联网密切结合后研究所形成的使用特点的阐释,从各个方面概括了电子货币的主要特点,论述了电子货币对旧有商业银行体系、对现存金融管理体系(中央银行管理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的影响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电子货币这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给金融管制带来的挑战出发。就如何推动电子货币的发展,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运行提出若干条对策。  相似文献   

4.
电子货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建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电子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和规避潜在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系统视角出发,分析了电子货币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在借鉴系统动力学与动态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重要指标集的动态关联模型;利用1998—2005年的中国宏观统计数据来计算和检验关系参数。通过对电子货币发展情景的模拟,预测电子货币对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波动影响。研究结果为电子货币监管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电子货币使货币乘数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电子货币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都有放大作用,从而对货币供给起扩张作用;但是,电子货币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不相同。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大于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为此,中央银行应该实施多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严厉监控电子货币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做到防患于来然.  相似文献   

7.
祁英 《华东科技》1998,(7):17-18
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货币的“电子化形式”——电子货币(e-money)以其操作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利益应该得到保护;支持电子货币的系统必须满足金融、技术、法律与安全方面的要求。为充分发挥电子货币的优势,必须处理好由于应用电子货币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以瑞典金融业电子货币应用为例作些解说和探讨。 金融电子化最开始是应用于帐户,  相似文献   

8.
一、电子货币的特征 电子货币通常以IC卡(智能卡)作为载体,它与普通信用卡的不同之处是在卡上有一个微小的集成电路芯  相似文献   

9.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而且还给传统的货币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根据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若某些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利用该理论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1990—2010年期间的电子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实证的结果来看,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存在明显的两种效应:替代转化效应和替代加速效应。这两个效应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且对于通货(M0),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大于替代转化效应,通货流通速度(V0)出现上升趋势,而对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大于替代加速效应,因而狭义货币流通速度(V1)、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双 《科技咨询导报》2007,(20):167-167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入,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开放加快等,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就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就经济理论而言,通货紧缩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通缩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通货膨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也就是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弱。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通货紧缩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即通货紧缩时期,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使利率传导渠道失效;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使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弱化;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使央行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减弱;价格的粘性,使通缩时期产出的增加乏力。  相似文献   

12.
金融创新引起了货币定义与供求关系的全面变化,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了偏离。放弃以利率为指标的需求调节型货币政策,建立能全面反映金融创新特点、以广义货币量M2或M3为指标的供给控制型货币政策是今后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外部环境高度复杂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主要从货币供应量、当前经济形势、经济变量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当局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及合适的中介目标的特征,并分别对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利率与信贷规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活力不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等问题;论述了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了提高我国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演进过程,针对目前我国实行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新形势下的金融现状,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而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现实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体现在(1)城乡二元经济;(2)公私产权差异;(3)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一轮经济周期下辽宁省中长期贷款增长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货币政策趋势提出了政策建议,确保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及时跟进,注重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相似文献   

19.
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而中央银行任务的实施是通过“货币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0.
调控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频繁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实际是由于内需不足引起的内部失衡而导致的外部失衡,在强制结汇下出现的外汇占款过多现象。是社会经济生活深层次矛盾的体现,因此根治办法就在于启动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