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 ,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 ,建立了乳状液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并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 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以确定各种乳化剂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 ,在 80℃下 ,各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均为W /O型 ,且其储存稳定性并不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大 ,而是存在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化原料油的乳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掺渣蜡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和干气收率。研究了掺渣蜡油的乳化过程,包括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以及乳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M-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稳定性;适宜的掺水量是ω水=0.10-0.15,加剂量为ω乳化剂=0.001-0.00125;乳化温度70℃-80℃,乳液体系中水珠分布直径为5μm-10μm,乳化原粒油在80℃时油水分层时间达14d。  相似文献   

3.
乳化重油高温稳定性及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乳化油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考察了各种乳状液的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乳状液的析出水的百分比与稳定时间成正比,高温下由水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的稳定性优于由油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根据高温稳定性考察和成本评价结果,筛选出了适用于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乳化剂,并对常压渣油及其乳化油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乳化油进入提升管后与催化剂接触发生二次爆破雾化,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对催化裂化反应也具有强化作用,因而极大地改善了原料油与催化剂的接触状况,提高了原料的转化深度。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常压渣油乳化油的转化率比常压渣油提高4%-7%,汽油产率提高1%-4%,液收率提高3%-5%,干气产率约增加0.8%,焦炭产率相差不大。在近似的转化率下,乳化油作为原料时的产品选择性优于常压渣油。初步分析表明,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乳化进料以后,可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二硫化碳和氨水为原料常压合成硫氰酸铵系统单个乳化剂和复合乳化剂对反应时间产生的影响的实验室研究,确定了复合乳化剂的最佳组成:OP-741.2%,EL-2017.6%,S-2041.2%。用乳化新工艺常压合成硫氰酸铵与不同乳化剂相比,可使平均反应时间下降72.7%,同时使平均收率提高7.5%。  相似文献   

5.
以含硫量为 0 .75 %的常压渣油为原料 ,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反应装置上对自行研制的催化裂化 (FCC)汽油USY/ZnO/Al2 O3 添加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当添加剂质量分数达 30 %时 ,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汽油具有良好的脱硫效果。与使用纯的FCC催化剂相比 ,在温度为 5 0 0℃和剂油比为 5的条件下 ,添加该添加剂后汽油中的硫由 1385 μg/ g降到了 96 2 μg/ g ,脱硫率高达 30 .5 %。尽管添加这种添加剂后由于烯烃含量的显著下降使汽油辛烷值略有降低 ,但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总体而言 ,这种添加剂对汽油的性质也没有不良影响。而在高温与高温水热条件下 ,由于ZnO和USY发生固相反应会导致该添加剂失活。  相似文献   

6.
以含硫量为0.75%的常压渣油为原料,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反应装置上对自行研制的催化裂化(FCC)汽油USY/ZnO/A1O3添加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添加剂质量分数达30%时,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汽油具有良好的脱硫效果。与使用纯的FCC催化剂相比,在温度为500℃和剂油比为5的条件下,添加该添加剂后汽油中的硫由1385μg/g降到了962μg/g,脱硫率高达30.5%。尽管添加这种添加剂后由于烯烃含量的显著下降使汽油辛烷值略有降低,但该添加剂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总体而言,这种添加剂对汽油的性质也没有不良影响。而在高温与高温水热条件下,由于ZnO和USY发生固相反应会导致该添加剂失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安庆石化催化裂化装置MIP工艺技术改造后运行情况,分析原料性质、MIP工艺、操作参数等对掺渣的影响,提供了优化MIP工艺,提高装置掺渣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哈渣油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SFEF)将土哈稠油中大于500℃的渣油分离为7个窄馏分,并对各个窄馏分及其残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微型催化裂化反应器上考察了各个馏分油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将反应结果与抽出油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离渣油的方法,分离出的各个窄馏分的裂化性能与抽出油的组成及性质密切相关,各个窄馏分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随窄馏分抽出率的增大而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对伊朗常渣及其加氢尾油进行了分离,测定了窄馏分的密度、折光率、残炭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金属含量(镍、钒)、族组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对两种窄馏分的性质及其随收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比,计算了窄馏分的平均沸点。对加氢尾油馏分的二次加工性能进行了预测,分析了萃取分馏窄馏分和残渣的性质和组成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尾油的馏分不适宜作为裂解原料,可以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使用HQ-I型柴油乳化剂进行柴油乳化工艺条件的优选试验,得到了最佳乳化工艺条件,并介绍了应用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对伊朗常渣及其加氢尾油进行了分离,测定了窄馏分的密度、折光率、残炭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金属含量(镍、钒)、族组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对两种窄馏分的性质及其随收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比,计算了窄馏分的平均沸点。对加氢尾油馏分的二次加工性能进行了预测,分析了萃取分馏窄馏分和残渣的性质和组成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尾油的馏分不适宜作为裂解原料,可以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  相似文献   

12.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使用加氢转化催化剂对绥中36-1常压渣油进行加氢反应.通过分析产物的SARA四组分组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和溶解度参数考察反应后体系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体系的稳定性逐渐变差,产物的SARA四组分中饱和分与沥青质的总含量增大,芳香分与胶质的含量降低;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组成的改变影响产物的胶体稳定性;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环烷碳率、烷基碳率降低,芳香碳率增大,缩合度参数变小,沥青性质变差;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溶解度参数增大,分子间作用增大;组分组成及平均结构的变化导致反应后体系的胶体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3.
在小型焦化装置上 ,研究了克拉玛依炼油厂稠油常压渣油加氢残渣的焦化性能和焦化产物的分布规律 ,同时分析了将其作为稠油减渣焦化的调和进料时对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氢残渣焦化液体收率只有5 3%~ 5 9% ,焦炭收率高达 2 7%~ 34% ,液体产物的氮含量较高 ,焦炭中的硫、氮含量和灰分都很高 ,焦炭中富集了焦化原料中 39%~ 5 0 %的硫和 81%~ 85 %的氮 ;加氢残渣不适于单独作为焦化的进料 ;稠油减渣中调入 10 %加氢残渣生产的焦炭仍能满足 3号B类石油焦的要求 ,且产物中的汽油、柴油馏分收率变化不大 ,产物中的硫、氮分布与稠油减渣焦化产物中的硫、氮分布相差也不大。  相似文献   

14.
在小型焦化装置上,研究了克拉玛依炼油厂稠油常压渣油加氢残渣的焦化性能和焦化产物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将其作为稠油减渣焦化的调和进料时对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残渣焦化液体收率只有53%~59%,焦炭收率高达27%~34%,液体产物的氮含量较高,焦炭中的硫、氮含量和灰分都很高,焦炭中富集了焦化原料中39%~50%的硫和81%~85%的氮;加氢残渣不适于单独作为焦化的进料;稠油减渣中调入:10%加氢残渣生产的焦炭仍能满足3号B类石油焦的要求,且产物中的汽油、柴油馏分收率变化不大,产物中的硫、氮分布与稠油减渣焦化产物中的硫、氮分布相差也不大。  相似文献   

15.
16.
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解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解实验和C4、丙烯的二次反应结果,确定了重油催化裂解九集总反应网络。通过合理假设,推导了集总反应的数学模型和催化剂失活函数,采用子模型分步法求取了模型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统计分析。模型验证的结果表明,柴油、汽油、丙烯、乙烯等催化裂解主要产品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说明求取的速率常数可靠、采用子模型分步法进行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探讨用反相乳化法制取金龙油的微小乳状液.通过实验,初步找到了可选用的乳化剂和相应的温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消除炼焦生产中煤焦油乳化的现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煤焦油的乳化机理及各种对焦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焦油和氨水形成了以碳质粉末(煤粉+焦粉)为乳化剂的、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其稳定性会受到乳化剂的粒度、组成、剂量以及分散相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乳化剂越细、乳化剂中煤粉的比例越大、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的粘度就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焦油乳状液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