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国际人权议题上,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人权观既相对立又在一定程度上兼容.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应当以各国自身的文化基础、经济条件、社会境况以及历史传统为根据,并且以渐进、对话及合作的方式来落实人权的保障,同时配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标准上不断降低相对性、增加普遍性的趋势,建构出一套真正的跨文化普遍主义人权观.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批判人权观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权思想。人权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条件,是人之为人的保障,这也是对恩格斯批判人权观的合理的当代解读:我们应从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角度出发来对这一解读予以确证,批判人权相对论对恩格斯批判人权现的错误解读,相信对我国当前的人权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权问题的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首先,对学术界关于人权概念的界定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作了概括,并对人权的属性的不同看法作了认真分析。其次,对关于资产阶级人权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不同看法分别作了系统介绍。最后,文章把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人权观的探索作了详尽的阐述,为人权问题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研究中,应该坚持“商赋人权论”和“人权悖论”的观点。基于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权问题上,无论是对内对外,均须采用“二重化政策”。即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与人权的兼容性以击退西方“人权外交”的进攻;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剖析西方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时,是如何利用人权的悖论性质以售其奸的。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学生中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普及人权知识,树立科学的人权观念,培养正确的人权意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注意方法,讲求效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之邓小平人权观帮助学生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认识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人权问题上所作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法尊重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一个充满争义的话题,是国际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现代人权观的起源是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的产物。二战以后,人权观念得到了全面发展,普遍为人们所认同,但由于各国的环境和发展道路相异,人们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对立随即出现。美国的人权外交只是争夺权力的手段,加剧世界的冲突。要化解矛盾,必须加强人权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权理论和人权法律条款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人权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和现实意义,创立了科学的人权观.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与资本主义人权相比,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等显著特点.切实保障人权,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合作与斗争,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国家人权观强调一切人权属于真主,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世人享有终极和绝对的权利。伊斯兰国家的发展使其有自身的人权概念,并随之发展变化其内容是重视民众群体人权的整体精神,关切民众生存权的人爱精神,珍视民众生命权的人道精神。相应的伊斯兰法是伊斯兰国家人权的权利保护,又维护了各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基因科技是人权课题的新领域。基因科技的发展面临难以抉择的人权困境。该文从平等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性权利和生育权、人权的类本质等方面分析基因科技涉及的人权问题,从科技人员自律、加强社会基因科技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导基因科技研究等方面探索了摆脱此种人权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基因科技面临的人权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见恩 《中国西部科技》2007,(9):101-104,121
基因科技是人权课题的新领域。基因科技的发展面临难以抉择的人权困境。该文从平等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性权利和生育权、人权的类本质等方面分析基因科技涉及的人权问题,从科技人员自律、加强社会基因科技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导基因科技研究等方面探索了摆脱此种人权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人权外交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美国立国精神中的天赋人权观与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是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但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美国无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宣布决定在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上提出反华提案,这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是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实行双重标准的典型表现。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中国的人权建设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重温邓小平的人权建设思想,无疑对于促进21世纪中国人权创新事业的发展,建设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人权,对于认清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问题向我发难的实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精髓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成为我国人民反对“和平演变”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规划了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团结奋斗图景: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历史性未来”的中国答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与英美式现代化相比,具有五个意义重大的特色,且集中体现在中国式人权观上。当前西方世界对“历史性未来”的迷茫,其根源在于洛克式人权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强大的生命力恰恰根源于中国式人权观。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明确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目标。政法机关作为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专门力量,就是要切实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从树立人权理念入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执法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刘洋 《海峡科学》2006,(9):3-3,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发展的国际人权法在国际人权保护方面突破国内法的限制,保护领域不断延伸,近年愈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人权与发展权问题.受国际人权法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人权立法也有了长足进步,2004年的最新宪法修正案将保护人权写入宪法,第一次在国家根本法中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中国人权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时期 ,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 ,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 ,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加以吸收和重新改造的结果。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 ,维新派宣扬的人权思想始终围绕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 ,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 ;同时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 ,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又具有不广泛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加以吸收和重新改造的结果.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维新派宣扬的人权思想始终围绕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又具有不广泛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列宁和邓小平都十分关注人权问题.他们在认识和研究人权的方法论上、在把握人权原则的立场上、在实现人权的途径上都有着根本的一致和共同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权及其国际保护与区域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人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基本特点,是二的矛盾统一体。人权保护首先是国内问题,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国际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举世瞩目的一个问题。全球范围内国际人权保护法制化进展缓慢,人权保护的效果也不明显。相比而言,区域性人权保护走得更远。欧、美、非洲三大区域以相关国际人权件为蓝本制定了各自的区域性人权公约,建立了更为有效的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