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徒,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汉族南方诸族群中的“福佬人”,其“福佬”的名称系由历史上的“福建夷獠”转化而来。六朝永嘉之乱、侯景丧乱,使大批中原难民辗转流入福建和广东东北部地区,开了蛮汉交流的先河;唐初闽南粤东地区发生的“陈元光平蛮”,促进了福佬先民的酝酿;隋唐时期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出现,及由泉州土著与中原江淮移民两种语言融汇而成的泉州方言的基本形成,则意识着福佬族群已基本孕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致成型,在北方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在南方则形成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先秦荆楚文化在楚人不断南移、东移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承袭、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和南方诸土著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开拓进取、自强创新、兼容并包、坚韧执着、剽悍尚武、恋乡敬祖、爱国忠君、浪漫情怀、机智灵巧、价值多元、崇尚乐舞、奢靡享乐、崇火尊凤、尊巫尚鬼等。  相似文献   

4.
汉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溶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的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此所谓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入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诸民族分别为具有较高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所同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越、诸蛮族也与汉民族互为融合。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史家论著甚丰,故此,笔者拟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数仅次于汉民族的南方民族。与之同源异流的壮侗语诸民族如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也居于中国南方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东部、海南岛等广阔的区域里,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境外的东南亚国家中,如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族等,这些民族历史上都与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者们喻为"同根生的民  相似文献   

8.
西周之后,从楚人进入湖南开始,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湖南的汉民族也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中发轫;秦汉至南北朝是湖南人雏形的形成时期;隋唐至两宋:湖南人雏形的发育时期;元明至清:湖南人形成的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9.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从中原祖地迁徙至南方各地,对迁入地土著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客家民俗在政治、商业、饮食、服饰、民居及客家山歌等多方面的独特风貌,体现出与广西土著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鲜明体现,也是客家人与当地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板楯蛮原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其族名有三:或板楯蛮、或蜜、或白虎复夷。该民族因多种原因或迁徙北方、或南移湘西、或滞留三峡地区。在先秦至西汉时期,板楯蛮因屡建战功,朝廷对之轻徭薄赋;秦惠王时,因“白虎为害”事件,导致巴人内部的分裂;东汉至魏晋六朝,因朝廷加重赋税,又导致板楯蛮无数次“反叛”朝廷,最终使板楯蛮地区社会动荡,生产停滞,经济萧条,人民流徙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2.
瓯人是起源于我国东南的一个重要历史民族,为海洋稻作文化的创始者。其族众迁徙和文化散布,对我国南方及海外日本列岛等处影响深远。此等情况,颇值得探索。一、瓯人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质瓯人上古居住在今苏南和浙东杭州湾一带。他们较直接的先民,为在这片地区创造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诸新石器时代海洋稻作文化系列的人群,可称为先瓯。瓯与勾通。据《广韵·侯部》,勾音有古侯、九遇两切,可读如瓯,抑或读如鸠。先秦时代立国于会稽而与齐鲁等中原诸侯国和荆楚争霸的越国,便是在瓯人中产生的方国。著名国君越王勾践之名,便是在本名“践”之前冠以“勾(瓯)”,即是自称为勾(瓯)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15.
“凤”拥有过许多不同的面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凤形象,是数千年来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山野文化和庙堂文化碰撞、融合、创新、积淀的结果。在众多凤的造型中,楚凤造型有其绮丽、诡谲、轻盈、飘逸的特征,是楚人个性、崇尚、爱好所至,是楚文化根源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元稹贬谪江陵时期,是他诗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元和体”诗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考察元稹的诗歌,其贬谪江陵时期的“长篇排律”和“小碎诗章”都和荆楚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诗作既包含了诗人自己和中唐诗风转变的若干信息,还反映了当时荆楚地方的风习和中原人对该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游牧民族之一,为新疆的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现有的兵团体制下,哈萨克族与汉民族一起生活、工作、学习,逐渐改变了一些原有的习俗。通过介绍兵团哈萨克族婚礼和葬礼的变迁,展现在新疆特有的兵团体制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内部地理环境差异、移民等因素分不开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题解不仅我国很多民族都有三月三这个节日,而且国外如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也有这个节目。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又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诸如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仫佬族、瑶族、畲族等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只着重探讨南方诸少数良族“三月三”习俗信仰方面的有关问题(以下简称“三月三”)。而古代中原上已节的习俗信仰活动及其  相似文献   

20.
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用现代民族语言资料及有关语言古籍资料,对《蛮书》中“言语音白蛮最正”一段的结构、语义及与蒙舍、诸部落的语言、汉语、东爨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白蛮和乌蛮及各部落使用的是一种共同语,即“白一乌蛮语”。这种共同语中的白蛮方言是南诏语,亦即古白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