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顺应性理论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研究角度: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就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让语用学的学者们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全球商业化语境下,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把会计史研究推向新阶段,已成为中国会计学者在推动学科发展、建构自己理论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最近几十年来,比较史学成为史学发展最新、最重大的趋势之一,比较会计史学是史学和会计学的新领域,也是它们的结合部。最近数日拜读由国家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翻译研究与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3):36-39,81
语用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指示语及语用推理、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与语用翻译策略等。语用学翻译研究呈现出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证,多角度、多维度,兼容并蓄、敢于创新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母语损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母语损耗相关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对于应用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研究旨在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并分析年龄、非流利性产出和再学习这三大研究热点,以期对我国今后母语损耗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已逐渐受到我国政府部门和学者的普遍重视,但国内学者在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方面一直缺乏系统地梳理,影响了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背景、研究内核与理论研究的未来取向等角度展开综述,以期为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末被美国学者提出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对作为国家社会发展重要依靠力量的青年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逐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大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持续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探究多实证研究少、研究主体和学科视角较单一...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美国加州大学L.A.Zadehn教授1965年首先提出了模糊集理论并用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面。这一新兴学科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生命力。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已应用在很多领域中获得成功,如模糊拓扑,模糊线性空间、模糊测度、模糊微积等理论方面以及医疗诊断、气象预报、市场预测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实际应用方面。在我国从1978年以来,模糊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迅速。1980年法国A.考夫曼(Kaubmann)教授来华讲学,我国从事模糊集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者一百余人在华中工学院集会交流了有关这方面的论文90余篇。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人们为了交际的成功而进行的一种婉转语言表达的手段。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研究委婉语,此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有许多从关联角度研究委婉语的研究。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也对委婉语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都缺乏普适性,没能真正解释委婉语产生的机制。杨平教授(2001)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将以认知为基础的关联论和以顺应为核心的顺应论连接起来。本文试图以这一关联顺应模式来解释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法经历了从传统经济法向现代经济法的嬗变.然而我国经济法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制度建设还不完善.研究经济法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法律保障.通过应用分析、对比和反证等方法,认为经济法有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化等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学者参与经济法的研究和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法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市圈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都市圈的理论和规划实践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都市圈概念的定义、都市圈地域界定等理论,并对我国都市圈规划实践的重点内容、规划成果及问题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格局的建立和发展 ,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状况 ,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抓住机遇 ,顺应世界历史潮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即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建立在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进入本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者们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和建设实践,为此作一简单综述,拟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的回顾 众多的经典理论都证明了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国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美国学者最为突出,他们在研究政府对大学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拨款时,经常涉及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得到高等教育消费可以在区域发展中创造更大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可以拓展区域的经济基础建设、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也可以在区域税收中做出更大贡献等结论.我国学者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研究中国各大区域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院数学系和南充地区教科所共同研制的“普通教育评价系统分析及建模研究”成果,于1990年4月26日在成都(四川省科委主持)鉴定邀请了13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1.本课题适应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发展需要,具有导向性.课题选题主项准确,针对性、实用性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2.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正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符合课题要求,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一定范围的实践试验结合  相似文献   

1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语言学界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该学说提出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而在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直到本世纪才开始逐渐兴起。①特别是2006年以来,大量学者对于萨丕尔—沃尔夫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其他诸领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②本文将就2006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研究进行汇总、分类并从中归纳出我国目前对该理论研究的最新结论和进展,总结对该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中得出未来针对该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张娜 《广东科技》2009,(16):166-168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电力行业为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必然要选择市场化改革方向.笔者依托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通过深刻解读中国电力工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我国电力体制的沿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电力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电力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22,31(4):34-35
[院士介绍] 刘人怀:中国力学家和管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1981年作为中国首批洪堡学者在西德鲁尔大学留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首批院士.刘人怀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区域合作与发展经历了横向联合、纵深拓展、形象塑造和核心聚合4个主要阶段,合作发展领域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合作发展主体从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到企业与市场,合作发展效应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区域合作发展研究上,呈现由定性描述转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由一般分散讨论转向专题集成研究、由差异比较转向整合协调研究、由宏观探讨转向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由案例分析转向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的变化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必须主动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趋势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布局,积极探索和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开放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广义连续统场论在中国的进展(续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8年以来,我国学者在广义连续统场论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略的综述.分别论述了细观力学、应变梯度理论、极性连续统力学、非局部连续统力学及基本定律和原理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杨蔚  程谢 《科技信息》2011,(2):172-172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197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理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中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了这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