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EWT太阳电池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EWT太阳电池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国内外EWT太阳电池的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EWT太阳电池研究中的难点,提出了EWT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并对EWT太阳电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由不同禁带宽度的子电池组合成的叠层太阳电池,可以有效增加太阳电池对入射光子的能量吸收,以达到提高其转换效率的目的.本文评述了各类叠层光伏器件,如化合物叠层太阳电池、硅基叠层太阳电池、聚合物叠层太阳电池和染料敏化叠层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与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提高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提高的某些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钙钛矿太阳电池巨大的发展潜力,简要的概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并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同时总结了AZO基底钙钛矿太阳电池和三种基于钙钛矿与硅薄膜相结合的新型钙钛矿电池结构:钙钛矿硅薄膜复合太阳电池、新型双面钙钛矿太阳电池和硅基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最后,展望了未来开发新型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努力方向及其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钙钛矿太阳电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供了一种一次扩散制作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制作了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这种方法所制得的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比用同种硅材料制得的常规BSF太阳电池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氧化工艺后,其少子寿命比常规BSF太阳电池的高,其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也高出0.6个百分点左右,而其短波段的光谱响应优于常规BSF太阳电池。最后指出了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选择性发射极硅太阳电池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根据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建立了硅太阳电池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太阳电池工作温度的影响,运用实际测试数据拟合出太阳电池温度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并且给出确切参数.把仿真结果与实际太阳电池组件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仿真模块能够较好的模拟太阳电池组件的输出特性,完全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6.
类单晶硅作为一种较新的太阳电池用硅材料,进一步了解类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工艺及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文中通过酸碱两步制绒法对类单晶硅的制绒工艺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常规工艺制备的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光致衰减实验,经过与单晶硅及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对比发现,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表现出了相对优越的稳定性。实验表明类单晶硅太阳电池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太阳能发电的优点,太阳电池的种类、产量和成本,及太阳电池的应用领域,并对太阳电池的主要家族成员--硅太阳电池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多晶硅太阳电池的高温水蒸汽处理,对处理前后太阳电池光谱响应、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等太阳电池的特性进行了测量。处理后太阳电池的性能得到了改善,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条件及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研制空间用高效太阳电池出发,比较了双面钝化硅太阳电池相对于砷化镓太阳电池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面钝化高效硅太阳电池的设计思想和研制方法.给出电池样品的测试结果,该电池在AM0,25℃下光电转换效率为18.7%.  相似文献   

10.
曹建国 《科技信息》2010,(32):I0371-I0371
本文叙述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其原理,对于燃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综述,并对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面对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因其安全无毒、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该文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及其光阳极研究进展。指出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光阳极新材料和结构改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有关高活性能量{001}晶面锐钛矿TiO2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其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降解有机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选择性及锂电池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展望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电子和空穴传输不平衡以及载流子复合对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限制问题, 提出采用聚芴材 料 PFO(poly(9,9-dioctylfluorenyl-2,7-diyl))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 TiO 2 进行界面修饰以提高电荷传输, 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 通过表面形貌分析和功函数测量表明, PFO 界面层的引入不仅填补了 TiO 2 界面缺陷, 同时 PFO 可作为有效的电荷传输中心, 通过提高器件电子转移能力, 进而提高有机太阳能电 池器件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 使有机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从 5. 17%提升到 6. 96%。  相似文献   

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效率、低成本电池。电解质是关系到该电池稳定性的重要材料。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解质的分类,讨论了准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的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使用传统的液态电解质获得的光电转换效率较高,但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使用准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重点讨论了准固态电解质以及无机p型半导体材料、有机p型半导体材料和导电高聚物等几种主要的固态电解质的特点和相应的电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路灯安全节能无污染、工作自动化、节省电费、维护简便,相对普通路灯而言有较高的性价比。无需复杂昂贵的管线铺设,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适用于中等大小的环境。综合考虑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经过优化配置太阳能路灯系统。结合蓄电池放电深度,根据LED光源的大小计算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蓄电池容量,确定太阳能路灯系统最佳配置的方法。以西南科技大学太阳能路灯优化设计为实例进行分析,系统实行智能控制,能提供连续5个阴天的照明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回顾国际太阳空间探测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现状,重点阐述了我国天文界近年来开展太阳空间探测规划研究情况,并就未来发展,简要介绍了规划中拟开展的深空太阳天文台、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空间甚低频观测阵、立体观测太阳磁场、高分辨太阳X射线成像望远镜、以及空间站候选项目—高灵敏度太阳高能辐射探测等计划.  相似文献   

17.
By analyz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Dongchuan Debris Flow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and historical data from year 1965 to 1990 gotten from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Yunnan Observatory,the responding of debris flow in Jiangjia Ravine to Solar Proton Flare is studi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Solar Proton Flare,as one of most im-portant astronomical factors,affects the activity of debris flow in Yunnan. Generally,from 1965 to1990,the more active Solar Pro-ton Flare is,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runoff of debris flow is. On the contrary,the less active Solar Pro-ton Flare is,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low frequency,small runoff,and low sediment transport of debris flow is.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污泥干化技术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马文杰 《科技信息》2012,(27):435-436
本文主要介绍太阳能污泥干化技术的发展情况,阐述太阳能干化的工作原理和在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对几个太阳能干化工艺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日盲紫外滤光技术、光谱转换技术和像增强技术,在紫外日盲波段,研制了日盲紫外像增强系统,并将此系统应用于紫外指纹检测仪取得了很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0.
Gomes R  Levison HF  Tsiganis K  Morbidelli A 《Nature》2005,435(7041):466-469
The petrology record on the Moon suggests that a cataclysmic spike in the cratering rate occurred approximately 70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planets formed; this event is known as the Late Heavy Bombardment (LHB). Planetary formation theories cannot naturally account for an intense period of planetesimal bombardment so late in Solar System history.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a late impact spike, but none of them has been set within a self-consistent framework of Solar System evolution. Here we propose that the LHB was triggered by the rapid migration of the giant planets, which occurred after a long quiescent period. During this burst of migration, the planetesimal disk outside the orbits of the planets was destabilized, causing a sudden massive delivery of planetesimals to the inner Solar System. The asteroid belt was also strongly perturbed, with these objects supplying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LHB impactors in accordance with recent geochemical evidence. Our model not only naturally explains the LHB, but also reproduces the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