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即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一切存在都是按照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体的方式存在着;感性形式是以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在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是以抽象而单纯威严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外在感性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接着对常见事物、微观粒子、宏观物体、真空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到并展示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同时佐证了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进而得出物质和精神也是依存体,遵循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即一切实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具体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以抽象能动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具体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进而对人类个体、社会形态和社会活动的存在方式进行分析,不仅说明而且佐证了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同时,阐明了物质与精神也是互为前提的依存体,遵循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出发,把形式概念分解为具体形式和理性形式,而内容只能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和被人把握,进而阐明了一切存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具体形式表达着理性形式,理性形式支配着具体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这就是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证了自然规律与意识精神具有同质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关系,人类精神是自然规律演进的最高境界.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依存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决定谁.  相似文献   

4.
大千世界尽管表现为无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但其基本存在方式是一致的,即一切实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且理性形式支配着具体形式,具体形式表达着理性形式,这就是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文章通过对世界复杂性特征的分析和对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类社会、精神产品和意识领域里典型形态的考察,深入阐明了这一原理的普遍有效性.进而说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不存在何者为第一或第二性的问题,而是遵循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论直觉抽象     
从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出发,引出逻辑抽象和直觉抽象两个概念,进而把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得出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即一切事物都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由此以新的哲学观念更深刻地解释了两种抽象及其二者之间的根本联系与区别,接着深入讨论和阐明了直觉抽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心理生理机制,使得直觉抽象的思维形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意义上的尊严主要指社会行为主体人的尊严或者生命的尊严,与生命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感性的肉体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超越了自然理性的精神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牵涉肉体和精神的又赋予某种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在社会中,以人为主体便是生命尊严构成的必要条件,主体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人的尊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一直被学人认为是不成体系,称不上“学”的一个领域。然而它与其它领域水乳交融,“形散而神不散”的自在存在方式,恰恰是更高的更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是更具开放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性的活的体系。西方美学自始而有的体系化存在方式,到了20世纪却逐渐系统化,它即使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有了对话的可能,又使中国美学保持着其独具的风姿。中西美学存在方式暗合的背后,依然显示总理性思维与神话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仝云蛟 《潍坊学院学报》2005,5(5):66-67,103
和声作为音乐语言的一种特有方式有着它自己的发展、演进规律.它的每一步发展无不反映着人们文化意识形态、审美观点的转换.和声作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存在渗透着人文主义色彩.本文从美学角度探索西方和声的发展脉络,揭示和声在各个发展阶段所表现的美学特征,从西方美学的发展与和声的发展两条脉络中发掘两者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0.
反形式论的思想核心是非中心、非确定性,它是后结构思想家们反思启蒙现代性,消解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诸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等)的必然结果.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巴特的批评实践、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在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体现了怀疑、批判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概念思维、中心情结、主体主义等的共同特征.后结构思想的破坏性实践中孕育着重建的契机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野草》描述了两种生存状态危机,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野草》从正面表现了人要怎样生存,怎样活着,也从反面表现了人不能这样生存,这样“苟活”。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高校师德建设中偏离“以师为本”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以师为本”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师为本”的师德建设路径,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高校师德建设要“以师为本”,要以教师为前提、以教师为动力、以教师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认为孙惠芬的小说《生死十日谈》的意义是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为每个乡村个体生命寻找存在的理由,真诚地呈现了乡村个体的精神空间。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讲述为乡村个体生命代言,为每个自杀的当事人及其亲属写下各自的故事,呈现了乡村人的尊严、活法和信仰。甚至可以说,是孙惠芬的书写让世人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孙惠芬作为一个作家对生命和尊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毛泽东曾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现在很多人因此将他看成极度节俭这一消费观的典型代表。文章以毛泽东的生活帐为资料来源,对其生活消费观进行客观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个人消费上讲求公私分明,生活开支量入为出,消费结构较为合理,他在物质消费方面注重节俭,但在精神追求上却毫不吝啬。他的生活消费观具有科学、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中学生的"增值"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各种能力的提升及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商务沟通课程教学高度重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学生增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的概念是当今哲学界在人的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在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上,学术界在人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认识上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只有明确人的概念的具体所指,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的本质内涵,辩证的理解人类、群体和个体各自的本质中的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我们才有可能在人的概念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推进我国人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和音与合唱训练入手,论述了加强对流行音乐演唱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的重要性。指出应从感受带有和音的音乐开始,培养和音的基本概念,给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贯通和音的合作意识,重视合作时各声部的强弱和情感表现,最终达成即兴和音的能力。认为与乐队的合作同样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让演唱学生加入到合奏之中,有助于端正学生对演唱的态度,提高演唱学生对音符和音乐功能走向的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容易在多元文化、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产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和坚强意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精神解放,满足人的自由的本质要求,使人处于多元的自由状态,形成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精神,进行自由创造。要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