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歌应当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着重抒写当代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在情愫,其基调应当是积极进取的;诗歌应该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写给人看。使其成为促进人生的手段;诗歌创作应力求更多的心灵的沟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蓝冰诗歌在精神指向上的自由意识,认为正是自由意识引导诗人去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关怀现实人生;其诗歌艺术也体现了现代与古典互相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相通的。诗歌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创作主体人生境界的高低;反之,通过诗歌审美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升华生命、提高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启示意义的一个关键词。在当今这个大多数人停留在功利境界、把追逐利益当作首要人生追求的社会里,通过诗歌审美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与苏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具影响力,两人出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诗歌主题与宗教思想的不同。泰戈尔诗歌宗教思想崇尚“宗教是通向上帝与自由之路”的理念;苏轼将“仁、善”看作人生最高的追求。通过对两人诗歌宗教思想比较分析,揭示其宗教思想内在的冲突与统一,为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诗人冯至一生对寂寞这个特殊的情感符号都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世界中反复吟咏,对其有着刻骨铭心的敬意。寂寞作为冯至诗歌中被反复书写的情绪,体现了冯至对世界人生的感性领会和理性升华。在冯至的人生之途和诗歌世界的切合之处,寂寞对于他的个人诗学具有多重意义,尤其是人生之旅与精神文化对其寂寞书写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重视诗歌活动中鲜活的创作和欣赏经验的重要意义,拒绝对诗歌的本质等宏大命题展开思考,在诗歌批评和研究中一度广泛流行.然而,"国家不幸诗歌幸",国家、民族的灾难成为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活动在本质维度上与人、人生的紧密联系.因而,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形而上学本质仍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黑格尔理念美学强调艺术应当表现人在历史的辩证发展中不断实现的自由本性的这一看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虹 《科技信息》2011,(7):207-208
中国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BROWNING)虽出生在不同的时代、国度,有着不同的背景,人生经历,但都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在不同的人生境故中对生活,感情的感受与理解。本文试图从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阶段所作诗歌为例探讨其诗歌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滇南诗略》由清代保山袁文典、袁文揆兄弟二人搜集云南重要的诗人诗歌辑录成刊,其中收录了一百一十六首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的诗歌,这些诗歌典型的表达了杨士云的政治观点、思想性格、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思想内容进行分类,大致把握其思想;通过意象进行分类,挖掘其诗歌的象征意义;还可以通过主题分类,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意义的分析。总之,杨士云的诗歌,代表了那个时代白族诗人很高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轼诗歌的普泛性表现在苏轼善于将一已之悲欢置于宇宙、人类的广阔空间去观照,认识到由于人的能力的局限性而造成的人生本不完美的普遍性;他还将人生忧患置于悠悠人生长河中作高屋建瓴的观照,使他的人生哲理由于浓郁的历史意识的渗入显得凝重而深厚。深遂性表现在将人生忧患的外在解脱上升为内在超越。审美性表现在其诗歌不仅闪耀着思辨的理性火花,也涌动着艺术的感性魅力,因而它们既给人以深刻久远的思想启迪,又给人以韵味悠长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0.
解析弗罗斯特《未选之路》之诗歌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其《未选之路》展示出了高超的诗歌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凝练,韵律感强;勾勒出淡淡的乡村景色,却刻画出深远的意境;理性的思考贯穿全诗,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正是这些特点吸引读者追随着诗人的笔触,进入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思考关于人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阐述起源于古代巴渝的竹枝词,在莆田地区亦代有所作。莆田竹枝词存世文本有莆田人描写外地的竹枝词和莆田人及外地人描写莆田的竹枝词两大类。重点探析描写莆田的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之词为清初词作之典范,其词以小令见长,其《饮水词》中的爱情词最具代表性,其爱情词中悼亡词更有其特点:痴得无端,痴得无理,痴得无边,痴得冰清玉洁。  相似文献   

14.
史称吴均体“清拔有古气”,人们探讨吴均体时多关注吴均的山水边塞诗,而对吴均的艳诗忽略或者排除在外。吴均艳诗将永明体与传统诗歌抒情模式结合,以复古为新变,情感真实强烈,辞藻清秀,重兴寄,与吴均其他题材诗歌一样有“清拔有古气”的内涵特征,当属于昊均体范畴,体现出了梁代文坛的思潮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子龙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多次复古与反复古更迭的文坛并没有大放异彩,明王朝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文坛浅陋、庸俗的诗风并不能承担起拯救时弊的重任。陈子龙在这种情况下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承前后七子之余续,宗法唐诗秦文,提出了"文以范古为美"、"诗之为经"、"诗有六义,比兴要焉"等文学主张。强调诗人要忠君爱国、济世安邦,诗歌要雅正崇古、忧时托志。  相似文献   

16.
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宋词中的窗意象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别具一格,揭示了宋词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宋词窗意象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在语义方面指向家园,在审美形态方面则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现实世界的美学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朱淑真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1]与诗相比,她的词作虽少,但每首都在讴歌情怀、畅述心志,真实地展示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以朱淑真《断肠词》为基础文本,通过深度解读分析,梳理其心路历程,进而探求其隐藏于词作中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诗品》中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表现在《雄浑》、《劲健》、《豪放》三品对诗人人格修养的论述中。它们要求诗人在人格修养上效法天的健的精神,从而与天契合为一。其次,表现在《沉着》、《悲慨》二品所描绘的诗歌境界中。它们表现的是人在人伦日用中爱亲人、爱朋友、爱天下苍生,从而成就自己的道德,与天契合为一。《二十四诗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0.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体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在白话体译诗的一统天下里,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基于这种思想,通过英汉抒情诗对比分析,指出了白话体译法的局限性、词曲体译法的适用范围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