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曾以其艺术的独创性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电影文化的热点人物.如今,"第五代"的"代"意识已经淡化,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也发生重大变化.文章以张氏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为评论对象,通过与张氏早期作品的比较,发现张艺谋电影已远离西方他者,逐渐向民族传统回归.<我的父亲母亲>以其淡雅婉丽的叙事风格,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2.
2007年春节前后,大陆电影票房市场早已经被<夜宴>和<满城尽戴黄金甲>席卷一空,相反第六代导演的两部电影<三峡好人>和<叶落归根>在贺岁档期却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教学片导演的素质进行探讨和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导演作为影视作品的主要控制者和决策者,在影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后分析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导演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二部分介绍了作为教育电视传输主要媒体的教学片,着重对教学片的特点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谈的是教学片导演的素质,首先把教学片导演和一般影视导演的素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对教学片导演的特有素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娄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6.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的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电影的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追求、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冷波 《世界知识》2010,(10):47-49
<正>"在东西方世界行走游刃有余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只有李安一人。"台湾有四大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论成就和在国际上获得的荣誉,李安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2001年,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6年  相似文献   

9.
刘平 《世界博览》2011,(7):86-86
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德国导演弗洛里安的《致命伴侣》,一部是中国导演张一白的《将爱》。两部电影的差距如此之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0.
"边缘人"在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视野中,体现在两个维度之上:第一,导演自身作为体制边缘人的抒写;第二,导演呈现的表象群体。两个维度趋向于同一种生存状态:冷漠隔绝的悲剧冲突中追忆爱的信仰,走向生命救赎。  相似文献   

11.
填字游戏     
《奇闻怪事》2011,(4):32
横向:1.上古传说中被共工撞倒的一座山。2.台湾女歌手,曾演唱歌曲《恰似你的温柔》《你的眼神》等。3.曾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的电影。  相似文献   

12.
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进行代际划分不仅是自然时间差异的结果,而且是不同风格的指代,在叙事位格、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价值向度上都卓有体现.第五代所持有的历史反思在"戏台"式的展示空间中构架起表演性的叙述价值,而第六代则转向"站台"所代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对个体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资讯     
《世界博览》2014,(11):12-13
正1印度导演欲拍MH370题材电影据BBC中文网消息,印度电影导演卢佩西·保罗披露,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失踪的马航MH370航班的电影,预计将于今年秋天拍摄完成。据悉,保罗的电影名为《消失行动》,宣传标语是"失踪马航班机的未曾披露的故事",电影拍摄的预算是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45万元)。英国《镜报》报道称,保罗拍摄此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  相似文献   

15.
崔莹 《世界博览》2012,(13):46-49
正他是"第二代社会主义者"在他的镜头里,我们看到宝莱坞之外的印度底层,没有歌舞只有不平。第19届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6月13~17日在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举行。印度导演阿南德·帕特沃德罕(Anand Patwardhan)带着他的新作,一部拍了14年的纪录片《反种姓的歌声》,参加这次电影节。这部198分钟的纪录片刚刚获得第59届印度国家电影节  相似文献   

16.
电影导演的视点处理(电影导演的聚焦处理)是导演对视觉聚焦、听觉聚焦、认知聚焦的综合运用。其对视觉聚焦的处理包括对零视觉聚焦和内视觉聚焦(包括原生内视觉聚焦与次生内视觉聚焦)的综合运用。其对听觉聚焦的处理包括对零听觉聚焦和内听觉聚焦(包括原生内听觉聚焦与次生内听觉聚焦)的综合运用。其对认知聚焦的处理包括对内认知聚焦、外认...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的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流行音乐,作为个人电影的标志、个人对生活体验的追忆和表达.贾樟柯电影的流行音乐主要是只利用现成的歌曲,而不是原创的,也不是纯乐曲.他一般情况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极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形式.有意设置流行音乐参与影片叙事和揭示主题思想,并强调其听觉效果、营造情绪氛围、反映生活的时代特征和突现画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特别想看某部电影,可以提前捐钱让导演拍摄得更精彩些。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第五代导演对历史的寓言化不同,第六代更多的是将历史拉伸到当下。在这种对当下的冷静体察中,第六代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带入到电影中来。通过对边缘题材的开掘,对失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亚文化层面的进入等影像策略,有效地打破了被官方垄断的历史记忆,在话语的“颠覆”与“包容”中实现了个人历史记忆的银幕书写。  相似文献   

20.
假如你是全世界最棒的科幻大片导演之一,那么你将在万众期盼的下一部电影中给大家讲什么故事?是抵挡外星人进攻、抢占太空堡垒,还是一颗由猴子统治的星球上探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