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立足于由香港马徐维邦执导的电影《夜半歌声》与美国舒马赫执导的《歌剧院幽灵》的比较,重点解读中国版的《夜半歌声》的艺术特色、时代意义以及思想内涵等,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中的某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除日本人、美国人和俄国人外,中国电影中较多出现的还有英国人形象。英国是近代最早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国家,电影中的英国人也多是殖民主义的代表。从上世纪60年代的《林则徐》到90年代的《鸦片战争》,时隔30年后中国电影两度关注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林则徐》中,谭宁邦扮演的颠地和魏立达扮演的义律,把殖民主义分子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观众脑海中。90年代的《红河谷》则反映了20世纪早期英国对我国西藏的入侵。有趣的是,英国人还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我们的老师。正如合拍片《末代皇帝》中来自苏格兰的绅士庄士敦成为…  相似文献   

3.
编者手记中国电影中最光辉的外国人形象是谁?——白求恩!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说。1964年出品的故事片《白求恩大夫》是仅有的几部以外国人为主角的中国电影之一。美国朋友谭宁邦扮演的白求恩,使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永远地印在了中国观众的心中。26年后,中国与加拿大和法国电影界还联手把白求恩的故事搬上银幕,片名《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这次扮演白求恩的是好莱坞影星唐纳德·萨瑟兰,后来此人出演了冯小刚的喜剧片《大腕》。而谭宁邦还扮演了《林则徐》中的英国鸦片贩子颠地、《风暴》中的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和《停战以…  相似文献   

4.
沈健 《世界知识》2020,(6):75-76
2月9日,韩国电影《寄生虫》摘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在奥斯卡的历史上,代表最高荣誉的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曾有几次被美国以外国家的电影摘得,如1988年意大利导演贝特鲁奇因执导的《末代皇帝》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奖,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等四项奖。非英语的美国以外电影获最佳影片奖,《寄生虫》是首例。  相似文献   

5.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徐克版《黄飞鸿》的里程碑意义,不仅在于重塑和创造了多位经典形象,同时,这位处在东西方边缘的英雄负载着港人的集体焦虑,不停扪心自问,中国/香港何去何从……一晃眼,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问世已二十五周年,这一系列从第一部《黄飞鸿》(1991)到最后一部《黄飞鸿之六:西域雄狮》(1997)历时六年,逐渐确立起世界影史中的地位。它往上承袭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降的香港动作电影传统和"黄飞鸿"电影的早期版本,往下为复刻黄飞鸿形象的后来人提出了指导和参考,尤其十三姨一角的出现使侠客黄飞鸿的形象饱满了许多。从英文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可以看出徐克有意地将其与《美国往事》(Once Upon a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6,(5):90-93
2016年春节档,由香港导演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在全国公映。电影上映后几乎刷新了国内所有票房的相关纪录,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冠军。本文以电影《美人鱼》为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从国产IP、情怀消费、"饥饿+口碑"营销、档期选择、生态主题这五个方面具体分析《美人鱼》的营销传播特色,为国产商业电影的营销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荷戟 《世界博览》2009,(2):18-18
2008年12月,美国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提名张艺谋为《时代》年度人物。众所周知,这是因为张氏负责制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氏在这一盛会上恰当地赞扬了“和为贵”的儒家文化以及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创造的文明中国。世界显然欢迎这样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中反映朝韩之间间谍类题材的作品比较丰富,本文以金宰洪导演《丰山犬》为文本,回顾了韩国间谍电影创作的转化原因,详细分析了《丰山犬》电影中对间谍"丰山犬"人物的塑造手法。通过对剧中"丰山犬"人物形象的分析,透视韩国间谍电影创作的新型叙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香港导演杜琪峰曾经有一句话掷地有声,他说:“金像奖没有给Sammi(郑秀文),我气了10年,这个金像奖怎么搞的?”所幸,在2023年的4月,第41届金像奖总算抚平了“杜大炮”的怒气,把奖杯送到郑秀文手里。自2001年到如今,这份荣誉让她等了22年,值与不值唯有郑秀文心知肚明。“纸片人”的价值郑秀文出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正是香港演艺圈风生水起的黄金期,拍片潮兴盛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刘德华1天能跑8个片场,尔冬升也怀揣理想主义,放下演员职业,去拍他的《癫佬正传》。在《侏罗纪公园》等一众好莱坞电影引入之前,港片盛况风头无两。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法国《电影手册》将西班牙导演霍纳斯·特鲁埃瓦的电影《八月处子》列入了年度十佳,同年6月,霍纳斯在疫情期间接受了《电影手册》的电话采访。这一切,标志着一个年轻的创作者进入了全世界艺术片影迷的世界。霍纳斯·特鲁埃瓦出生于1981年,是一名电影编剧、导演和小说家。他来自一个庞大的电影世家:父亲费尔南多·特鲁埃瓦曾是《国家报》影评人、前西班牙电影协会主席,其指导的电影《觉醒之年》在198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相似文献   

15.
相比于科幻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幻电影创作可以用贫瘠来形容。如此现状,与电影从发展到兴盛的一百年中,中国绝大部分时间处在战乱、饥荒、不太平的现实情况有关,也与重视现实、反思过去的思想倾向有关。在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了《错位》(黄建新导演,黄欣编剧),在"探索电影""伤痕文学"大为兴盛的彼时,同为第五代导演的黄建新,却用科幻电影的模式,在艺术风格、故事内容和现实关怀上做出了独有的开创。《错位》这样诞生于特殊时代下的科幻电影,也成为中国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科幻文艺创作历程上一部有着别样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尽管18年前凭借处女作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登上中国电影金鸡奖领奖台,并不断成功创作且执导了《红河谷》、《紫日》等影片,但著名导演、编剧冯小宁这些年“一直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17.
正第24届美国评论家选择奖颁奖典礼近日在洛杉矶举行。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黑白传记片《罗马》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摄影四个奖项,成为最大赢家。近年来,墨西哥导演在好莱坞风头十足。吉列尔莫·德尔·托罗去年凭借《水形物语》横扫颁奖季。卡隆今年继续这一势头,其执导的《罗马》在本颁奖季广受好评,前一段时间刚刚夺得了第7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奖项。该片透过一个在中产家庭工作的保姆的视角,展现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的社会变迁。在电影奖项方面,超级英雄片《黑豹》和传记片《副总统》紧跟《罗马》之后,各获得三个奖项。《黑豹》拿下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视觉效果。《副  相似文献   

18.
"小马哥"形象始于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其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令人难忘。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内地电影中也不时会出现"小马哥"的形象,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娄烨的《推拿》。在这些电影中,虽然都有"小马哥"的形象,但是"小马哥"的艺术形象却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中"小马哥"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与流变性,从而形成对香港与内地电影中"小马哥"形象的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阎海东 《世界博览》2010,(16):35-37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导演李缨前往日本。90年代初期,李缨开始通过打工等方式自筹资金在日本拍片。李缨于1997年开始拍摄纪录片《靖国神社》,该片于2008年在日本公映前,便遭遇极大波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