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城镇化演进背景下环境污染对城镇化的阻尼效应,对制定城镇化健康发展策略及城镇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选取工业废水等10项指标构建了环境污染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对污染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基于Romer阻尼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阻尼效应进行了测度;运用曲线回归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对污染阻尼效应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安徽省污染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100 197升至2013年的0.772 287,整体呈上升态势;考察样本期内,城镇化进程年均污染阻尼效应为0.0105 296;污染阻尼效应契合S型曲线演化轨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污染阻尼效应仍将继续攀升.基于研究结果,从4方面提出了减缓环境污染对城镇化进程阻尼效应的建议,为安徽省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城镇化健康发展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也为省域尺度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省,探索其城镇化演进对生态环境胁迫的演化规律,对制定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制政策具有启示意义.本文选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等表征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的10项指标,采用熵值赋权法,就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胁迫状况进行了评价;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城镇化演进的环境胁迫指数进行了测算;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立足增量视角,遵循内在逻辑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和其环境胁迫间演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胁迫指数由2000年的0.061 9增至2013年的0.817 3,年均增长21.96%;2城镇化演进对环境胁迫指数由2001年的0.004 2跃升至2013年的0.171 5,年均增长36.22%;3城镇化与其累计环境胁迫契合N型曲线演化规律.现阶段,城镇化对环境胁迫处于N型曲线右侧上升通道.揭示了安徽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渐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较大挑战,从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协调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红明 《河南科学》2007,25(1):143-147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模型,得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不同,呈“倒U型+U型”.其中第一阶段为1997年以前,环境质量总体恶化,1994~1995年为“倒U型”曲线的高峰;第二阶段为1997~2000年,工业结构有所调整,城市环境质量总体好转,1999~2000年出现“U型”曲线的低谷;第三阶段是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的环境污染水平有所提高,曲线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曲线变化的原因与污染物排放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比重、环境保护政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取常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16项指标,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城镇化综合指数,运用STIRPAT模型,通过引入城镇化综合指数二次项,构建了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库兹涅茨曲线简约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两者间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由1996年的0.047 5上升至2012年的0.994 0;2人口、技术、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15 817、-0.130 286、0.033 898;3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次项、二次项系数均为正,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间未能验证出具有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4城镇化综合指数一次项系数为0.344 428,二次项系数为-0.907 312,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契合倒U型曲线,当城镇化综合指数为1.209 016时,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最大,随着城镇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其对碳排放影响减缓,因此,安徽省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等举措,实现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探索城镇化演进对资源环境压力影响前景,对指导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演进的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以安徽省为例,选取15项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指标,采用熵值赋权法,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源环境压力状况进行了探索;运用LMDI分解模型,测算了城镇化进程对资源环境压力贡献份额;借助SP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曲线回归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构造了城镇化与其引致资源环境压力耦合函数关系式;运用Logistic模型,对2020年、2030年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压力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估算了城镇化演进对资源环境压力影响前景.结果表明:1城镇化进程引致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2001年的0.004 222增加至2013年的0.038 479,其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化水平升幅;2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压力间契合S型函数关系;3中性预测2020年、203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达57.96%、68.23%;42020年、2030年城镇化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将分别升至0.047 788、0.075 531,基于研究结果,就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推进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Logistic模型,采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未来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运用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过程的边际碳排放效应进行了测度;依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城镇化演进的碳排放效应,对安徽省未来城镇化演进的碳增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20,203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57.02%,64.41%;城镇化演进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0.080 2;2012—2020年,城镇化进程引致的碳增量为200.3万t,平均每年增加22.26万t,2020—2030年,引致的碳增量为101.97万t,平均每年增加10.20万t.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政府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为中国未来社会两大战略任务,从理论上探索城镇化能耗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对制定节能城镇化政策与能源利用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安徽省为例,采用完全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引起的能耗进行了测算;基于增量视角,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工具,通过引入城镇化变量二次、三次项,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城镇化与其能耗间U形与N形曲线关系;依据高数中曲线求导方法,测算了城镇化能耗拐点出现时的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1)1996-2013年,城镇化进程引起的累计能耗达4 755.78万tce,年均279.75万tce,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能源净消费181.59万tce,两者间呈同向演化态势;2)二次曲线验证表明,城镇化能耗曲线呈U形,拐点位置出现在城镇化水平增幅为1.642 3×10-13时刻,现阶段,城镇化能耗位于U形曲线右半侧;3)三次曲线回归结果未能验证出城镇化能耗有拐点存在,两者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表明安徽省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矛盾日渐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研究结果,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能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为中国未来社会两大战略任务,从理论上探索城镇化能耗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对制定节能城镇化政策与能源利用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安徽省为例,采用完全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引起的能耗进行了测算;基于增量视角,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工具,通过引入城镇化变量二次、三次项,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城镇化与其能耗间U形与 N 形曲线关系;依据高数中曲线求导方法,测算了城镇化能耗拐点出现时的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①1996~2013 年,城镇化进程引起的累计能耗达 4755.78 万 tce,年均 279.75 万tce,城镇化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推动能源净消费 181.59 万 tce,两者间呈同向演化态势; ②二次曲线验证表明,城镇化能耗曲线呈 U 形,拐点位置出现在城镇化水平增幅为 1.6423×10-13 时刻,现阶段,城镇化能耗位于 U 形曲线右半侧;③三次曲线回归结果未能验证出城镇化能耗有拐点存在,两者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表明安徽省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矛盾日渐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研究结果,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能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99-2005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选取8种具体的环境污染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二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并不是全部的环境质量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有一些指标也呈现倒N型和线性关系,曲线形状与环境指标的选取和样本数据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根据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1995-2008年的经济和环境相关数据,对各类典型环境指标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人均GDP的3次曲线比2次曲线的拟合程度更高,人均GDP与废水和废气、固废的3次曲线分别为倒N型、N型与倒N型。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长三角的环境污染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投入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