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自身为主要的研究工具,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利用现场记录、DV拍摄、实物收集等手段和叙事为主的报告方式,对长春市秧歌锻炼群体的体育生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着重归纳秧歌锻炼群体的形成、群体活动、锻炼动机、锻炼效果、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自身为主要的研究工具,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利用现场记录、DV拍摄、实物收集等手段和叙事为主的报告方式,对长春市秧歌锻炼群体的体育生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着重归纳秧歌锻炼群体的形成、群体活动、锻炼动机、锻炼效果、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综述、比较、统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蚌埠地区民间花鼓灯锻炼群体的组织形式的调查分析,找出制约民间花鼓灯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5级量表赋值法对社会热点、民生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借鉴社会对体育组织的控制模式对民间花鼓灯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花鼓灯锻炼群体的运行方式,为民间体育团体的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8所民航高校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民航院校大学新生和老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差异,了解民航院校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及动机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锻炼参与积极性高,锻炼动机多元化,以健身、职业需求、社交和娱乐为主;2)较多大学新生的锻炼行为在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和坚持性上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标准;3)大学新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少,内容不丰富,对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掌握不够,锻炼行为不具有可持续性;4)随年级增长,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减弱,锻炼频率下降,开始退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随年级增长学生开始参与更多的体育项目,锻炼内容变得丰富,每次锻炼时问增长.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重视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学校体育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从锻炼类型、途径、方法、原则四方面探讨学校健康体育的健身方法,并提出实施方案,为指导学生科学运动达到最佳锻炼效果、全面推广阳光体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让老年受试群众在靶心率范围内分别采用指定的五种易于开展的锻炼方式进行两个月锻炼,然后对前后各项血脂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靶心率范围内按一定频率和次数进行的短期科学锻炼,可以影响老年人血浆中的血脂成分.经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五种锻炼方式中太极拳运动对血脂成分的改善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了解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认识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锻炼动机、体育兴趣、锻炼手段、制约参与锻炼的因素、自我锻炼能力5个方面,并为改进体育教学和指导课外体育锻炼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郑小东 《海峡科学》2002,(6):100-102
阐述了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基本要素,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具体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养成钻研体育知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实现终生体育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现代健身理论、调研方法,研究5所大学,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落实中发[2007]7号文件、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结果表明,大学“体育课两年模式”,存在体育课年限、课外锻炼评价的局限,不能有效解决2/3无锻炼习惯大学生的问题.建议:修订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开设4年,明确课外锻炼是体育课组成部分和计算学分;大学体育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方评价机制;大学生4年每周课外锻炼书面作业制、学分制、导师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江苏高校的体育隐蔽课程与学生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找出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广大体育工作者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施正惠 《科技信息》2010,(11):279-279,286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体育课中培养自我锻炼能力,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以新课标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知识,遵循学生体育的内在规律,运筹、设计体育规划,并有计划,按步骤,讲科学的加以实现。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梁昱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3):101-104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参与锻炼实际情况以及影响参加锻炼的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究锻炼态度与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河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参与锻炼实际情况以及影响参加锻炼的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究锻炼态度与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河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红霞  王哲  杨鄂平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2):119-121,139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论述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分析了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及影响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外因素.遵循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提高学生健商水平为中心,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力度,是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诉求与特点,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分类、分布、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兴趣与项目选择、参与体育社团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形式、健身消费水平、影响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的因素等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女生课外体育健身状况的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索适合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需求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促进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更好更快地发展,为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春 《科技信息》2008,(18):237-238
在体育教学中施行自主锻炼,充分发挥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锻炼的认识,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强化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的锻炼习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渐调动和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喜爱的运动项目,产生对锻炼的兴趣,坚持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9.
登山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登山锻炼是1种简而易行的体育活动,登山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人体各系统功能,促进健康,增进交流和友谊,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女大学生体育意识、锻炼程度和时间、运动健身项目等方面进行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选择体育行为,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