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态动词should在虚拟语气句型中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能省略,其用法常常使许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将时态理解为“表示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关系的动作词语形式”,便于我们从全新角度认识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祈使句式。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语义及句法结构两方面比较分析了should一词在两种虚拟语气句型中的不同用法,并且探究了该词的用法来源。  相似文献   

2.
张京花 《科技信息》2009,(22):I0012-I0012,I0014
英语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语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英语情态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情态动词的具体使用方法。本研究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分析情态动词的两种主要用法即推测性用法和义务性用法,其结果将对英语语法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动词有无虚拟语气的语法范畴是国内外英语界争论的热点,该文以客观语料为基础,论证“同一范畴内同形异义”违反语言学基本原理,谓语动词不存在虚拟语气语法范畴,亦无所谓虚拟语气形式体系可言。  相似文献   

4.
黄瑞锋 《科技信息》2008,(3):476-477
英语虚拟语气是英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本文试从虚拟语气的本质含义这一角度,总结了表达虚拟语气的动词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2.3统计分析英语核心情态动词在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情态动词的量值及语义与语篇类型有较大关联。基于语料库分析,利用意向图式中的力图式,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入手,探讨语料中核心情态动词must和can的多重语义和情态值,可以进一步佐证情态动词的情态值、意义及用法在不同语篇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情态是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和实现手段,合同起草者通过情态动词为合同各方约定义务并设定权利。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角度,统计分析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范本中情态动词的量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为合同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军 《科技信息》2007,(20):165
英语情态动词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以had或may为情态动词的"建议"和以would为情态动词的"愿望"类.这是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的难点,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解决了这一难点,就可以正确的使用英语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8.
英语的情态动词“must”和汉语的情态动词“必”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都可以表示义务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但是,由于制约情态动词的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这两个情态动词同时在语义表达上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个情态动词分别在认识情态意义和道义情态意义上的具体不同,能对情态动词的教学有所启示,以便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德语情态动词(亦称情态助动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如何表达情态意义上过去一直是把动词的叙述方式(der Modus)作为研究对象的。笔者认为,除了把动词的叙述方式作为动词的语法范畴来研究外,有必要对整个情态体系进行认真的探讨,因为情态动词就是表达情态意义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态动词的定义以及一些有争议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并闸发一些个人见解。在用法上把情态动词分成客观、主观和语法三种用法。在翻译方面就德汉两种情态动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虚拟语气中动词时态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考试考查的重点。掌握虚拟语气的时态变化,需要从理解虚拟语气的语法含义入手。作为对"现实"情况进行假设的一种语法现象,虚拟语气只能涉及"过去"和"现在"两种情况。所有的变化均在此基本时态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纵观《桃花扇》全剧,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表现出轻“情”重“节”、抑“情”扬“节”的特点。可以说,《桃花扇》一剧是以“情”为主线,以“节”为旨归。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既有时代原因,也受当时社会思潮、作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解读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教育领域却激起了波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仍然是模糊的,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对这一概念做全面的阐述和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这一新兴研究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公平"与"效率"的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在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范围内有具体的内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收入分配而言的,它所讲的“公平”既包括起点的公平,又包括经济上较大程度的结果平等。作为我国现行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则,它在这一特定阈限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揭示素质教育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得出加强体育教育及其改革,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