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要求。基于空间Durbin模型和GMM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006—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省际碳排放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区域碳排放,相关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低碳技术创新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的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新时代我国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制定促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工作压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内蒙古亟待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化解资源优势陷阱和生态环境困局。通过对内蒙古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本文对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提炼,结合内蒙古能源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条件,从能源改革、降碳减排、循环经济、环境生态等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对策建议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2)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3)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4)能源生态深度融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加快新能源技术和脱碳技术研发,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煤炭资源富集区4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利用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该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碳排放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均有显著"促排"效应;而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升,碳排放呈现先下降再反弹的态势,金融发展对煤炭资源富集区的抑碳效应不显著。政策制定者应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及低碳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注重外商投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深化金融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4.
在“降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方向的时代要求下,体育产业应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以整体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分析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内涵,指出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体育产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体育产业业态融合、产业链整合,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供需匹配;数字技术赋能还能够降低体育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促进体育产业降碳脱碳,助力体育产业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尚存在体育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对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认识不足、体育产业碳盘查难度大以及数字技术自身的高碳排放悖论等困境。鉴于此,提出政府端低碳政策规划引导、绿色金融扶持调节、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市场端加快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开展碳减排碳补偿等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交通和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通过模型将交通和金融发展置于同一框架,具体分析了二者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选取2006—2016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交通和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均产生正向作用,但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交通发展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显著影响碳排放,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存在正反两种作用路径,总的影响效果较小;建议发展绿色交通、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助力"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建筑节能改造作为减少建筑业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全国绿色节能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现状,辨析阻碍建筑节能市场发展的原因,总结绿色金融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绿色金融的发展特点,提出针...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投资结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能源消耗及利用效率、碳排放的关系,有利于正确把握产业投资结构对能源消耗及利用效率、碳排放不同的影响方向与程度.以中国2003-2010年全国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碳排放总量、单位GDP消耗的碳、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做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不论是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第二产业投资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相关性最大,而在碳排放利用率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投资与单位GDP消耗的碳,单位GDP消耗的能源相关系数最低,第三产业投资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是优势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和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策略,以期能够合理引导中国产业投资结构,降低能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经济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非参数框架把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资本碳比效应、劳动碳比效应、能源碳比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7个部分,扩充了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扩展了对碳排放驱动力量的深入理解。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的持续扩大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原因;资本碳比效应是省区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量;劳动碳比效应是造成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碳比效应自2001年以来表现出减排功能;技术进步减排效应微弱,技术效率和结构效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作为经济支撑的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碳金融将成为实现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转换的有效途径。西安都市圈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未来发展中,应抓住机遇,通过碳金融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大西安为核心点,辐射整个西部省区,更好地实现西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我国煤炭作为能源燃料和工业过程与产品利用的原料进行代谢分析,综合选取碳排放总量、贡献率和碳效率指标,作为衡量2012年分部门煤炭资源流动碳排放效应的基础变量,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并结合碳效应核算结果对我国煤炭资源流动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内流动状态及碳排放源不一;部门间碳排放分布不均衡,且碳排放效率差异性表现显著;从碳效应的性质上,划分为高碳排放部门、中碳排放部门和低碳排放部门;从煤炭资源流动合理性角度来看,低碳排放部门是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结构最合理的部门.减排政策应该具有部门针对性,走低碳生产和提高碳效率并重的道路,促进煤炭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配置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实现清洁高效节约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钢铁企业炼铁系统,建立了炼铁系统碳素流模型;基于碳平衡原理,用实际生产数据计算出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碳排放与投入系统能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炼铁系统碳排放模型计算的碳排放量更加符合我国实际;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占系统CO2排放的95%,且每种能源的碳排放潜力不同,煤、焦炭等能源的排放潜力较大.指出降低炼铁系统CO2排放关键在于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和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估算了该时段山西省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状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土地资源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山西省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99%,林地与草地的碳吸收量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煤炭的碳足迹远高于其他能源类型,占总碳足迹的87. 2%;平均地均碳排放强度是地均碳吸收强度的69. 5倍,山西省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改变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降煤增气合理化能源结构,方可使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实现双碳目标前提是省级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现代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一环,积极开展区域碳达峰时间及峰值预测研究,探索实现路径,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本文基于河北省2004—2019年历史相关数据,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河北省2020—2040年碳排放“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最后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对区域“碳达峰”实现路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在构建的6个情景中,除基准情景S1、产业升级情景S2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之外,其余情景均在2030年达到峰值;(2)在可实现“双碳”目标的节能发展情景S3、清洁发展情景S4、绿色发展情景S5、经济放缓情景S6中,经济放缓情景下可实现较低的碳排放峰值9.352×108 t;(3)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97年—2019年上海市碳排放相关数据,筛选后确定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交通周转量5个特征因子建立STIRPAT模型,利用Python的sklearn机器学习库中的岭回归模型对方程进行拟合,采用划分数据集的方式选取岭回归合适的超参数α,最终得到上海市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每5年设置一次变化率、5年内变化率匀速下降的方式设定未来特征变化率,且各特征值变化率均采用等差方式设定高中低3档,组合形成5种情景,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上海市2040年前的碳排放量做出预测:在低碳发展情景与节能情景下,上海市可以完成2025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在中间基准情景、理想情景与自由发展情景下,无法完成2025年前碳达峰的目标。根据碳排放预测模型系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增速和人口数量是降低上海市碳排放总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建议上海市优先选择节能情景模式,严格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同时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碳排放指标分解指标的基本准则,对碳强度下降途径法、基准值调整法和趋势预测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掌握各区县能源、经济等领域基本数据基础上,为保证北京市碳排放目标实现,研究建立基于能源、经济等指标下降的碳排放指标分解方法学.根据各区县历史指标数据及与预估数据测算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区县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能源替代导致的碳强度年下降率,结合各区县经济社会能源发展预测、所属功能区定位等加以校验,最终形成区域碳排放指标分解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达峰问题,以河北省为例,研究京津冀碳排放达峰实现路径,对京津冀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分析,建立以河北省2004—2021年碳排放相关数据为基础的STIRPAT碳排放预测拓展模型。设置了6个情景,通过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人均GDP、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数据的变化速度,模拟不同情景下京津冀2022—2040年的碳排放趋势,进而预测京津冀三地的“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结果表明:北京除清洁发展情景是在2030年达峰,其余情景均在2035年达到峰值;天津除经济放缓情景是在2030年达峰,其余情景均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河北除基准情景在2035年达峰外,其余情景均是在2030年达到峰值。所提的碳排放预测拓展模型在考虑多情景分析下,就京津冀地区如何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提出相关建议,可为京津冀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数据,构建动态GMM面板模型,分析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不同维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中的传导作用,并分析传统金融对数字金融各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分别呈U形和倒U形关系。各省(区、市)的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整体水平均未跨过拐点,处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阶段;而各省(区、市)的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均已跨过拐点,处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阶段;数字化程度提升则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线性抑制作用。(2)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不同维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在覆盖广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最强,而在数字化程度、使用深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3)传统金融正向调节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倒U形关系,而对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当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覆盖广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U形曲线更加平缓,拐点向右移动而延迟到达;使用深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倒U形...  相似文献   

20.
李新安  李慧 《创新科技》2021,21(6):61-73
绿色技术创新是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变量.基于构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通过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及动态面板的GMM拓展模型对我国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关系进行了实证测算.研究发现:①在变动趋势上,我国制造业2007—2017年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4年后该指数出现了快速增长,且东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指数的提升趋势要显著高于中西部与东北地区.②从省域空间制造业碳排放变动来看,样本期间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碳排放量总体上也呈明显上升态势,但自2014年后增速开始放缓.制造业因行业和区域差异碳排放存在较大差距.③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整体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碳排放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碳排放则因规模效应大于生态效应而存在正向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发挥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和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合作等措施,着力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