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3—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测度了各省份资本扭曲程度,并运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扭曲对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存在资本扭曲现象,且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二是区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区域资本扭曲正相关,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来看,发现东部省份资本扭曲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通过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区域创新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也吸引FDI,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联机制。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中的广义矩估计(GMM)回归发现:FDI、劳动力和对外开放均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的产出,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变量非常显著,说明区域创新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3.
《科学管理研究》2016,(5):73-76
以2010~2014年创新型企业中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微观联动视角,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GMM系统广义距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资本如何影响创新型企业价值的重要问题。结果发现,技术资本是创新型企业价值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技术资本与创新型企业价值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且在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下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独特动机的鲜明特征,通过利用2006—2016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空间维度探究了技术追寻型FDI和市场导向型FDI对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并结合人力资本流动和经济资本流动等指标构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具有贝叶斯修正效应的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技术追寻型FDI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市场导向型FDI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及相邻城市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在控制宏观环境政策及运用工具变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表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财政科技支出是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机制;(3)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越大,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保持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王昆  黎晓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8):636-644
本文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V估计和GMM估计等方法,实证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为负,其促进效应是靠与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来体现,而与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则可能通过“挤出效应”、资源错配等方式抑制了生产率的提升;(2)东部地区技术外溢水平最高,但人力资本回流会使技术外溢增长受限,进而抑制生产率的提升,西部地区则更可能出现“资源诅咒”,但人力资本的改善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中部地区技术外溢与“挤出效应”可能相互抵消,进而导致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3)东部地区较高的分工水平和快速的资本积累,通过“挤出效应”和资源错配加剧等途径,抑制了生产率的提升,而这点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要素配置效率测度模型,基于技术创新视角探究2011—2020年我国各地区应急装备产业要素配置水平,并分析其如何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升级.主要研究结论有:(1)样本期间内中国应急装备产业创新效率水平不断提高,而要素错配程度呈“U”型变化趋势.若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得到改善,则分别可使效率提高83.43%和7.59%.(2)应急装备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规模均处于前列.发展规模较小的新疆、青海等地,创新要素错配更严重.(3)应急装备产业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程度的降低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负向影响应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性,再采用系统GMM和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显著性和效果高于产业合理化,其次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产生作用,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在中西部地区产生的作用相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在金融行业高速发展而虚实经济结构失衡的大环境下,金融资源错配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制约着我国虚实经济结构的调整。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地区金融技术效率,以侧面衡量其金融错配状况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总量,进而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错配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影响,并就我国金融资源错配情况的区域差异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金融业技术效率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并在总体上对虚实经济背离存在显著抑制效应,但这一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区域金融监管和完善区域金融体系稳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促进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是深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人力资本空间错配指数,考察我国市域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仍存在人力资本空间错配问题,其中东部地区配置不足,中部、西部地区配置过度。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空间错配与城市创新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从溢出视角看,相比于本地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我国城市创新水平受邻近地区的影响更大;该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东部、中部地区为“倒U型”,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因此,优化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畅通地区间经济循环,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科技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科技资源错配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过去的科技资源错配会影响到当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轻,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发展能显著改善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而在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中的改善效果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就业效应理论模型,分别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区域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F检验采纳了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人口总量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均存在负向影响,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政策投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是某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可以分为动态的两阶段,即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在本质上可看作是与生产活动类似的投入产出过程。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根据我国30个省区市2002—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采取双维度社会资本指标,研究发现在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起作用的社会资本不同。在技术开发阶段,结构型社会资本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技术应用阶段,认知型社会资本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益更多,西部未获得显著红利。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在通过驱动区域创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创新主体异质性,作用强度表现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最后,借助门限模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即数字经济对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存在后发劣势。  相似文献   

15.
专利转让许可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关系着经济的增长。基于2009—2019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构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专利转让许可的匹配度,并对匹配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院所专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本文根据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利转让许可数据构建匹配度。匹配度越高,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我国各省区市的匹配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故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企业多措并举,提高专利转化匹配度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运用面板数据的合并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传统的合并回归模型;②股票市场和基金规模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③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具有季节效应和"均值回归"的特点,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业绩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面板数据的合并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传统的合并回归模型;②股票市场和基金规模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③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具有季节效应和"均值回归"的特点,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业绩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乔森  曾恒芳 《创新科技》2019,19(7):20-28
文章以2012—2017年116家中国新能源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越高、资金投入越多,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得越显著;反之,研发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减少则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相比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起正向调节作用,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建立多样化的补助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的连贯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创新要素投入不足、创新配置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通过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从创新资本投入和创新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厘清税收、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当前税收水平较为合理,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资本投入和创新配置效率是税收影响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表现为提高税收能促进创新资本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会抑制创新配置效率放缓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水平是税收影响创新的门槛变量,经济增长会提高税收对创新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税收影响创新配置效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但经济增长能相应减轻税收的扭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年—2019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 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层面,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N”型曲线,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 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相比于非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N”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3)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企业成长和创新集聚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简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