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镇的发展条件及现状结构,结合国家今后的战略部署,对2000年三个地带的城镇数量及城镇体系结构作了预测。认为东部地带届时5万人以上的城市将达287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将达4000座,城镇总人口13500万;中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228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3000~3500座,城镇总人口13280万;西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117座,加上建制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将达6228万左右。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发展要适合地方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掌握城市地方特点的重要意义,从城市性质,文化古都,自然条件,城镇体系,区域经济基础五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城市的地方特点,提出了强化城市主要功能,疏散过于集中的次要功能,控制城市规模,适合首都特点,调整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南水北调,京津运河等区域骨干工程,积极,慎重地进行旧城改造,完善城镇体系,加强与周围城市首先是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联合和协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修正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对黄河沿线河南段8个节点城市2010年、2014年、2018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借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核心-边缘模型、中心度三个方面衡量黄河沿线河南段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沿线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2)沿线节点...  相似文献   

5.
南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等级规模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3个方面对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特点及不足。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即强化中心城市。确立“一轴两翼,梯度推进”的发展模式,提高城镇的专业化程度等.为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镇规模实力、经济水平、“四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同、设施保障及环境宜居5个方面构建城镇中心性强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修正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网络联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整体呈现出顶端核心城市数量最少,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以及地方性中心城市数量较多,底部地方性一般城市数量较少的“纺锤形”结构.其中,顶端与中部的城市对区际联动发展分别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一般城市为辐射带的放射状结构.其中,各等级城市分别以“人字形”“弧形”“凹陷形”“M形”等模式共同推动着示范区向外扩展.(3)城镇体系网络联系整体呈现出少强多弱的“金字塔”结构,经济实力和交通距离是影响其联系强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从网络联系密集程度看,以运城市区和三门峡市区为顶点的东南部区域密集程度最大;以临汾市区为顶点的北部区域、韩城市为顶点的中部区域密集程度次之;以渭南市区为顶点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量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网建设可以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为了探究山西高铁网建设对省内各地市可达性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借助ArcGIS10.3平台,基于可达性视角选取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方法,综合测度高铁网开通前后对山西省沿线城市可达性、经济潜力的变化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的构建极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有利于太原对省内经济集聚效应的增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南北轴、东西轴、东北西南轴、西北东南轴组成的"大"字形高铁交通轴线;2)高铁网建成后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经济潜力,位于网络中心的太原及其附近城市的省内区位优势显著,位于省际边界区的城市对外省联系的区位优越,将成为山西省跨省交流的战略支点;3)高铁网建成后,以太原为中心的省内0.5h核心圈、1h紧密圈、2h交流圈基本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省际3h交流合作圈正在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格局日益成型.高铁网建设将为山西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城镇体系框架构建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
安宏宇  狄维瑞  马思默 《科技智囊》2011,(2):I0010-I0015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 Map)方法,即区别对待中国的不同城市,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关注它们在收入水平、地理位置、城市问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诸多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等。  相似文献   

10.
<正>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小城市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以生产、交通、信息、金融等社会经济联系为网络,由若干不同规模等级和不同类型的城镇有机组合而成的城镇系统。城镇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按城镇体系来规划和组织城镇的发展,并对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卫星城市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科学规划卫星城市对引导中国城市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扩散作用与热传导现象的相似性,引入了经济扩散通量的概念。参照热传导的傅立叶定律,建立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扩散模型。模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扩散通量与其间两城市间的产业梯度及交通通道的通过能力成正比,说明交通发展对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卫星城市规划应以经济扩散通量为依据,首先选择经济扩散通量大的城镇为卫星城市,对经济扩散通量小而与中心城市产业梯度高的周边城镇,可以通过交通通道建设来培育其向卫星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区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是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地域发展过程存在客观规律,这就是"地域经济向心成长及相互间传播原理"(简称"向心成长及传播原理").受这个原理支配的经济发展现象到处存在着,只是依各地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程度、规模和速度的差别.根据该原理,作者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按照"梯度发展与点轴发展相结合"的"非字型"模式展开.河南经济中心地区有可能很快卷到对外开放过程中,为此应及早准备.本文阐述了河南省中心地区联合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及省内核心地区的开发对确定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的作用,分析了河南省中心地区联合开发的有力条件和困难,提出了以郑州、开封、新乡三城市为中心形成的三个基层经济区为基础构成的"金三角"进行联合开发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地处中部东缘,沿江近海,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弱势和面向"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崛起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中部、西部、东部三区域的现状,分析了不同区域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差异,探讨了其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内四大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差异也日益明显,产业结构、地方财力相差悬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自然、社会、政策、制度、市场及管理等多种约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和缩小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应调整指导思想,协调和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创新财政预算制度,增加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中西部县域在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立足自我发展与开放带动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选取了1990—2003年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人均GDP等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对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重心测度公式,分析了山东省10多年来经济重心转移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东、中、西3大地带与17地级市(地区)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拉大的态势;地级市(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较之3大地带间更为显著;依据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利用2003年的数据,将山东省内107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山东省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偏东,且东、西偏移波动大.  相似文献   

19.
赵倩 《创新科技》2015,(5):14-16
伴随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的概况、中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层面分析了中部地区在全国协调发展中的特点,探讨了中部地区协调发展面临的南北发展不协调、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不匹配、特殊类型地区不发达、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四不”问题。针对“四不”问题,结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深化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4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