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提出一种新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框架,论证了国家智能及其保障机制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创新优势战略成为首选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智能是国家决策和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是集思广益制度汇集的学界、政界、工商界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论证了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和软科学的至关重要性.最后运用新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框架和观点,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范式,从国家重大战略、社会主要矛盾、高等教育任务三个层面给予了理论支撑,从基本概念、预期目标、内容供给三个方面描述了主要内容,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三个角度论证了实现路径。该范式具有规范化功能,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超国家创新系统等概念比较,阐述创新集群的含义,并把创新集群概念与我国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结合起来,提出推动我国创新集群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弗里曼和纳尔逊分别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9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广泛采用,并逐渐丰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出现,使创新从微观走向宏观,促使了创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经济形态下出现的一些新角色以及形成的新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核心,在相关制度和化价值观念的协调和促进下,国家创新体系日渐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本从社会运行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以揭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创新系统研究方法对于分析国家创新能力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创新概念入手,对于线性创新模型和系统创新模型进行阐述和比较,并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含义及其政策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陈劲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在科技发展中,科技发展道路的实施具有独立的重要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如何实现所谓的Gershenk...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初,中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了到2020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这一规划不仅确立了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演化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创新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演化为国家行为时,创新越来需要一种体制的支撑。国家创体系就是支撑国家创新的体制,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进一步推进这种一体化的杠杆,在逻辑上,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它经历了技术主义的创新模式,市场驱动创的模式和技术驱动与市场拉动创新模式等发展阶段。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克服市场失灵,防范政府失灵和缓解系统失灵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化工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分析辽宁化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问题,能够更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辽宁化工行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一个叙事框架并据此探讨了1992-2006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导源于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表征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科研实力相对于独立研发机构的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崛起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以及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逐步融合,由此基本解决或者大幅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与教育”脱节以及“国防与民用”脱节的现象。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带来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稳步提升,从而为2006年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设"创新走廊"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论文从区域经济学以及协同创新理论的交集区域入手,探讨了"创新走廊"建构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系统整理国外创新区(带)的典型建设经验,提出"创新走廊"的系统发展结构以及建设框架式范式。论文最后提出若干发展政策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原因,对三种常见的文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影响创新系统创新效的深层问题主要是从文化问题,并认为适宜的文化模式,学术自由的精神,灵活、畅通的科学交流系统和协互承认、相互新生的氛围是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借助企业创新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复杂性科学和系统论等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提出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是发展有效的基于能力的全面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14.
创新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大部署以及对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抉择。探索研究协同创新、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以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多元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协同而重塑网络创新范式。基于协同创新并围绕双维度框架模型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和构建,将创新主体要素优势嵌入并整合到集群中,重点分析其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在战略新兴领域及其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实践模式和主导效用,为攻关战略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变革创新,促进战略技术产业的发展并达成几何级数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创新绩效假象"的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理论概念及结构框架。结果显示:"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更易产生"创新绩效假象",这与该体系中三大创新主体位于同一创新链有关。破解"创新绩效假象"路径有二:一是完善传统的"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如完善TTO机制以弥补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组织的缺失,或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创新协作平台以改变政府顶层设计的缺位。二是向"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分层,应用研究分类,产业化分流的制度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体系(NIS)涉及创新要素非常多,创新体系中的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各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现有理论架构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物种进化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阐述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生存、演化和优化的三阶段创新发展机理,丰富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在该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演化能力和优化能力双层指标体系,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新系统研究源于各种创新失灵,注重制度对创新的影响,其概念最初应用于国家层面,后来拓展至区域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理论探究和分析区域创新系统,重视创新组织群落协同演化及其与创新环境协同演化的重要性。由于中国的产学协同创新已充分彰显"区域性"特征,应通过改进区域制度环境和提升产学合作网络构建能力,促进产学之间交互学习与知识动态流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在分析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使得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当前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仍局限于工业时代所形成的认知和体制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关注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仍以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考察了创新研究“系统范式”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在前提和基本内涵,指出了“系统范式”与传统范式在思想观念、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通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得以全面展现和确立,它的形成不但与“知识经济”的出现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而且有助于发现创新系统中的配置失当之处,并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