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彧姣 《科技信息》2009,(25):I0137-I0137,I017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译坛出现了一场激烈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论战。论战的两派,一派主张“宁顺而不信”,一派主张“宁信而不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本文对这场争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孙永金 《科技信息》2009,(23):I0112-I0112,I0127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二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一场重要论战,也是中国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焦点: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的一切问题。这场论战论战虽已过去80多年了,然而论战所涉及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它今天仍然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诺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也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在当时显得弱小,在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隔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人认为,现在科学文化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大行其道。实际上,面对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面对中国越发强势的官本位,面对中国扭曲和破碎的市场,科学文化不是过分,而是不足。当代中国,有待坚守进而弘扬科学文化,由此方可改造传统文化,推进人文文化,以最终推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一二三     
斯诺心目中的“第三种文化”实际上就是20纪50年代导致西方学术版图发生变化的某些学科,特别是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尽管这一意义下的“第三种文化”同科学之间的关系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斯诺试图沟通“两种文化”的理想仍然值得我们尊重。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场论战的内容与意义,不仅有利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而且对于寻找消除“两种文化”间壁垒的现实途径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21~26日欧洲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方法协会(ESCMSE)在希腊举办了“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方法”国际会议(ICCMSE 2005),本书是该会议论文选集中的B卷,并被编为VSP出版公司的系列出版物《计算机与计算科学讲座系列》丛书的4B卷,论文选集(A、B两卷)共收论文简报(详细摘要)约500篇,系由向大会提交的800余篇论文中选出,其中含邀请报告20余篇,大体分为公共兴趣及专题研究两类。  相似文献   

7.
本期《大学生论坛》我们编发九四级中文班同学的一组文章,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王孟山水诗是否是盛唐之音”。 这组讨论专辑与以往不同,从前只是对同一论题不同角度进行论述,而本次却是从正反两种立场对同一命题进行争锋相对的交锋与反驳。既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论辩比赛,又是一组笔锋犀利,生动活泼的短论。其中,正方和反方观点的文章各两篇,可谓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选编了这四篇短文,以飨读者。 本次辨题中的“王孟山水诗”分别指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诗;而“盛唐之音”,则指“盛唐气象”,“盛唐风骨”。辨论中,正反方的同学对此辩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正当“95国际大专辩论会”掀起的“辩论热”在全国大学校园中一浪高过一浪之际,这种把教学内容和辩论演讲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联系起来的方法,在教学艺术上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运作形式。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学从中受到启发,都来开动脑筋,探索问题,去解开学术上的一个个“未知之谜”,向科学文化的高峰挺进,这就是编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这一科学界永远难以回避的深刻命题,6月5日在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那里得到了精彩的阐释:他以“为人之本”、“立世之基”分别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定义,并指明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两者间是同源、共生、互通、互补的不可分割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期,《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问展开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和杜亚泉二人在东西文化调和论、传统文化“统整说”和普及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辩论。这场文化争辩实质是双方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和忧虑而得出的两种不同文化取向。在急骤变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东方杂志》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新青年》顺应历史潮流,因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1959年5月7日,著名英国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尔后以《两种文化》的书名结集出版。他认为人文学者与科学家好比生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囊》2005,(9):93-93
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2.
陈巍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10):122-122
距C·P·斯诺在剑桥里德讲座上的呐喊已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隔阂不仅故我,甚在加剧.而在1964年再版的<两种文化:一次回眸>一书中,斯诺已经开始反思"两种文化"这种非此即彼的提法,并且大胆预见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种文化"(the thrd culture):"虽然现在谈第三种文化已经存在可能为时尚早.但是我现在确信它将到来.当它出现的时候,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一些交流困难最终将被克服."欣喜的是,在近期由神经科学家M·R·贝内特和哲学家P·M·S·哈克共著的<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中,笔者终于嗅到了一丝斯诺意义上"第三种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量化实践的态度──关于“科学理论”哲学观的新思考AttitudtowardQuantifiedPractice¥周继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美国哲学家A·芬因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中声称“实在论死了!”。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和科学教育充满了人文和人文教育的价值,这为科学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科学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可以围绕“树观念、提素养”、“多方面,全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展开.科学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归宿是:通过两者的整合与融合,培养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激烈斗争,斗争的核心则是文艺创作是从客观生活出发还是从主观观念出发。1869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老牌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关于他的剧本《济金根》的批评以及拉萨尔的答复,就是一场文艺创作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的大论战。长期以来“四人帮”唯心主义盛行,在文艺理论上,炮制了一条又一条所谓创作原则,什么“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17.
无用之用——读《庄》漫笔之五王锺陵一我在拙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中曾经说过,神话意象思维沿着形象的走向来展开,有两条途径:一是“增殖某一形象”,一是“沿着形象之间或明显或曲折的联系走向一种意象图式”(第155页)。这两点,我们在《人间世》篇中对...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较量》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整个改革进程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地解放思想、科学地走向实事求是的演进过程。专家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但唯有关注了国有企业背后庞大的工人群体,我们才能领悟,答案蕴含于问题本身。李开发/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第197期《中国报刊报》上登了一篇题为《“偶尔”与“偶而”》的短文。文中说:“‘他常常写杂文,偶而也写点诗’。这里的‘偶而’是‘偶尔’之误。”作者还批评说,报刊上这种差错“并不少见”,“大都是作者写了别字,编者以错为正或未发现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