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金鸡报晓,万物复苏。我们送走了忙碌充实的2016年,走进了崭新的2017年。虽然新年的钟声渐远,《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仍然要向关心刊物建设和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向给予刊物学术指导和精心审稿的各位编委,向信赖和支持刊物的作者、读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诸事如意!2016年,刊物继续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内容质量有较大提升,编校质量在全国刊物中一直保持在优秀行列。完成了期刊编委会的重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进入了编委会,为刊物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相信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技术语》(原称《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唯一致力于术语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中国科技术语》发表范围主要包括:术语学学科体系建设、术语学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的标准化、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应在高等学校开设术语学课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 0 2年第 4期《科技术语研究》发表了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访问欧洲术语机构的专题报道 ,文章最后提到了代表团对今后中国术语工作的 6条建议 ,其中第一条便是 :“注意现代术语学理论与工作方法的教育与普及。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学课程 ,并探讨开办术语学远程教育 (e learning)的网络体系。”作为一名长期在高等学校工作且初涉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教育工作者 ,笔者对这一建议举双手赞成。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非常重要的建议。它完全符合“科教兴国”的方针 ,同时也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教育理念 ,…  相似文献   

4.
我在2007年9月才接触到《中国科技术语》。起因是我构思一篇《推荐使用的煤炭科技名词》,在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中国科技术语》。随后给《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发邮件询问一些投稿事宜,很快就得到张晖编辑的回复,令我很感动。作为一名作者,我为《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给作者答复所深深折服,因为我也耳闻目睹作者将稿件投出去后,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中国术语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也曾一度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并不平衡。近30年来,对研究工作加大了力度,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公布了70多种科技名词,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2007年2月,《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已经同读者见面,并受到广泛好评。她是学术界努力进取,在原刊《科技术语研究》基础上实现升华的国家一级刊物,这也是中国科技术语研究取得新发展的明显标志。她很务实,不尚空谈;她有明确针对性,具体而不乏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技术语》(原称《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唯一致力于术语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5-6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期刊编委会。《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潘书祥、刘青,王有志、王存忠、任胜利、刘民、李竞、李亚舒、李志江、吴国庆、周明锚、周定国、赵凯华、曹黄强、雷震洲、樊静、潘云唐等编委和专家,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致力于促进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是由科技专家和语言专家合力打造的集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术语》2012,(6):39-39
《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编委会会议于12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刘青、潘书祥,16位编委以及商务印书馆负责期刊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刘青副主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期刊要在名词工作方面发挥“四个平台”作用,即审定平台、信息平台、推广平台和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全国科技名词委顺利完成了《科技术语研究》刊物更名和变更刊期的申办工作。刊物将于2007年第1期正式启用新刊名《中国科技术语》,并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为了办好刊物,把握《中国科技术语》的发展方向,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于2006年12月1日邀请了刊物的部分编委和科技界、语言学界的一些专家,就刊物的读者群定位、栏目设置、编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和研究。专家们在充分肯定刊物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新刊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11日,《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讨论新形势下刊物的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潘书祥、刘青,编委王有志、王存忠、王直华、代晓明、乔永、李竞、李亚舒、李志江、吴国庆、陈浩元、赵凯华、黄润华、曹黄强、龚益、董琨、潘云唐以及商务印书馆于立滨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2月27日,《科技术语研究》编委会召开会议。全国名词委副主任、编委会副主编潘书祥,中科院出版委办公室主任郭志明,北京数码港投资有限公司(本刊协办单位)董事长冯英涛,和编委会委员李行健、吴希曾、粟武宾、周诗健、潘云唐、李竞、冯志伟、章鸿猷、李亚舒、周定国、李志江、杨士强、周明、雷震洲、曹黄强、黄润华、樊静、王宝瑄、卢慧筠以及编辑部部分成员共2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创刊以来的工作,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讨论。会议认为,刊物自创办以来,在中科院领导的直接关怀、指导和编委会的组织下,始终坚持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三高”方针,办得很有特色。刊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学科面非常广泛,在国内是首创性的刊物,与国际上同类刊物相比,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科技名词工作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性工作,名词不统一,就无法促进科技的传播、交流与发展。该刊通过开放、民主的名词讨论,灵活、具有导向性地发布试用新词,公布规范名词等,拓展了名词审定工作的形式,促进了术语学的研究,对推动科技名词的规范、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刊物现在还得到了北京数码港投资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与会编委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刊物自创办之后,引起较大反响,例如,我国台湾的同行认为“刊物与名词工作相得益彰,使科技名词工作做得更深入”;新加坡《联合早报》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在介绍本刊时写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讨论外来术语的命名问题时态度认真,思路开阔,理据充分,……刊物上正呈现着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也促使我们检讨某些现用译名,做到精益求精”。刊物对汉语文化圈的术语研究、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编委们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加强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介绍,使更多的人关心、参与名词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可在电视上作专题,在其他刊物、报纸上开辟专栏等来扩大影响面;努力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保持其指导性、权威性的同时,增加一定比例的普及性内容以吸引读者和推广名词工作;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使其更贴近读者等等。《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将按照这次编委会的意见,落实具体工作,改进不足,使刊物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更好地为促进名词审定工作、宣传推广规范名词、研讨术语学理论发挥作用。(魏星)  相似文献   

13.
一 引言中国术语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也曾一度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并不平衡。近30年来,对研究工作加大了力度,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公布了70多种科技名词,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2007年2月,《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已经同读者见面,并受到广泛好评。她是学术界努力进取,在原刊《科技术语研究》基础上实现升华的国家一级刊物,这也是中国科技术语研究取得新发展的明显标志。她很务实,不尚空谈;她有明确针对性,具体而不乏理论思想指导;她关注热门术语,很有现实性。无疑,她是一个高层次学术阵地。术语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学术问题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海峡两岸及同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极为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二 管见“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术语学理论”[1]。这一喜讯既高度鼓舞人心,又令学术界感到任重道远。因为,要建立中国的术语学,应有相应的指标,如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队伍——专家;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著作——专著;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专论。现在,已有一个完好的理论研究阵地——刊物。有理由相信,在有关领导部门重视和加倍扶持下,更多的专家、专著、专论会加快出现。但是也必须承认,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仍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这里,笔者仅就几个具体问题,提出管见。1.尽早形成对术语规范的共识首先,中国的主流媒体和报刊应自觉规范使用。不规范统一,随心翻译、随意使用术语,是令前辈学者深感头痛的事。梁启超先生说过:“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异,则读者目五色,莫知所从。”[2]2003年,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上海和北京陆续出版了诸多WT0文本,当时就有不少读者指出了许多译文“前后不一”的情况,后来因此组织人力重新审核,花费了大量精力。又如,2005年12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2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随后,中国的报纸、期刊、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和报道,其相关标题中术语的英文译名更是五花八门。其实关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 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对其内容和定义已有明确阐述和规定。而有的网站将其翻译为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 age,有的刊物上则译为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或Non-substantial heritage,或Non-matter cultural legacy。笔者认为,为了同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国用词达到一致,达到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用词统一,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名定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建立中国术语学,加强术语本体论研究在中国国内的刊物上,有不少学者已就科技术语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等特征及约定俗成等原则进行了论述,这无疑促进了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There is no knowl edge without terminology)这句话对宣传和普及规范科技术语,促进术语学理论建设有积极作用。要加强中国的术语学理论建设,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强术语本体论的研究,发掘更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术语内涵,承载起全部现代科技概念。由科学家与语言学家联手,融科技与人文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术语学理论,才是真正具有特色的中国术语学理论。3.敢于提出建立有魅力和特色的中国术语学一般地说,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为什么还要建立中国术语学呢?难道国外的经验不合时宜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的建立,给现代科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放式的术语学研究过程中,在介绍西方学者术语理论研究成果时,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理论,早已经超越了初期模仿性的研究,并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由此融入并推动着全球术语学研究的发展潮流。因而中国术语学的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术语研究与语言、语法和翻译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3]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民族文化不同所决定的客观事实。汉语的语言、语法和文化特色所孕育出来的中国术语,必然带有中国特色。笔者甚至认为,不仅特色显著,而且蕴意深刻,极具魅力。如激光、艾滋病等术语,简洁明了,而英文需要写上一长串的字母。“意合”性的汉语与“形合”性欧美的语言各具优势。4.谋求已有术语的统一,加快统一新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已分隔50多年。新兴学科层出不穷,海峡两岸专家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定名,造成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国两词,一物多名。大陆称“计算机”,台湾称“电脑”;大陆称“软件”,台湾叫“软体”;大陆称“宇宙飞船”,台湾称“太空梭”。在科技广泛渗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今天,扩大两岸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迫切需要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也呼唤着中国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术语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从现在起新出现的术语谋求即时统一。这种“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措施,受到了两岸学者的广泛欢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于科技术语的统一规范功不可没。除了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外,还审定出版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名词书,如《海峡两岸药学名词》《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等等,这些都已对两岸流行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和交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据悉,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筹备成立新词审定委员会,为有效搜集、整理、规范新术语的定名开展工作,这必将得到学术界的热烈支持和回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同媒体合作和宣传的力度。对于名词委早已公布并推广实行的术语,应如何在社会上得到及时的推广呢?笔者认为,除举办一些新词发布会外,还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加强积极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加强对报刊文章的评论,把使用不规范的科技术语视为报刊文章质量不过关的表现,从正面来促进媒体作者和责任编辑的主动配合。三 结论在浩如烟海的术语学苑里,谋求中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必然是一项繁复和困难的工作。在建立中国术语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深入研究术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术语和概念的关系,研究术语的特点、构成、类型及其定义等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其微观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4]对于术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怎样强调也都是不过分的。让学术界同人都来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作出坚韧不拔的努力,共同来成就“融合文理,贯通中西,跨越古今”[1]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术语学!* 此篇为“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论文。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7日,《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编辑部提出的关于2009年的工作总结、期刊未来的发展思路及2010年编辑部工作重点的工作报告,讨论了编委会的职责、期刊审稿方案、栏目设置和版权页优化方案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目前我国术语规范工作做得多而术语学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提出加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的七点建议:即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学研究会;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争取早日列入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完善支撑条件;扩大文科比例;联络国际和协调国内有关组织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条款;目前研究重点应是中国术语学的方法论,并以中医术语为例说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发刊词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因而,对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国际化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此时,《科技术语研究》应运而生,必将推动术语和术语学的研究,促进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对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技术语研究》是在原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创办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科普性于一身的雅俗共赏的综合性刊物,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十多年来,已按学科组建了50多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定并公布了40多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全国名词委拥有的高水平的人数众多的专家队伍和丰富的术语工作经验,是办好《科技术语研究》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其为名词。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一向重视。早在1950年建国之初,就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名词术语一直享用至今。特别是从80年代中期成立全国名词委以来,成绩更为显著。然而,已有的工作成绩同现代科技发展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之间尚有很大距离,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国的术语工作者、术语学家及有志于这项工作的广大专家、学者加紧工作,尽快缩短这个距离,使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术语研究》的创刊将为加速这一进程而发挥重要作用。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科学、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部门的独特的博大精深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注目和关心,这正好说明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将其同科技进步密切联系起来。在我国,术语工作主要是对汉语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使用和懂得汉字的人口约14亿以上,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术语的研究和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语外,还有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中的科技术语同样存在着研究和协调统一问题。另外,海峡两岸长期分隔,致使大量科技名词不一致,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的交流,也迫切需要进行交流、协调,使两岸的科技名词术语逐步一致。《科技术语研究》欢迎海峡两岸和各民族关心、支持术语工作的人们发表成果和意见。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我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技术语的研究与统一工作关系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关心和帮助。全国名词委将以科学、民主、严谨、认真的作风和精神努力办好这一学术性刊物,使她成为——反映我国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工作进展和成就,展示我国术语和术语学研究水平的窗口;——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术语审定、交流术语统一工作经验的园地;——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学术争鸣、研讨术语学理论、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国内外术语学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知识传播的桥梁。热诚地希望和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名词术语工作者和我们一起将《科技术语研究》当作自己的工作园地,努力耕耘,辛勤培育,使之花繁叶茂、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0月20—21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新科技,新术语。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机构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们,探讨了术语学这一共同的研究领域。《中国科技术语》刘青副主编、全国科技名词委才磊编审等人与会。  相似文献   

18.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汉语术语学的《尔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 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 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 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 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1期围绕汉字数词和词头定名问题的八篇专论文章,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谈一些我知道的情况,并提出两点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取得既符合国家法规,执行起来也很方便的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