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缰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镇痛通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7,32(20):1599-1599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从伏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存在一条下行镇痛的神经通路;该通路可能以缰核为其中继站,并证明在缰核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形态学资料表明,缰核有神经纤维束直达PAG。本工作探讨缰核与PAG之间的功能联系。在家兔的缰核和PAG内双侧埋植外径0.8mm的不锈钢套管,通过外径0.4mm的注射管用恒速注射器在8min(缰核)或4min(PAG)内  相似文献   

2.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7,32(17):1344-1344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在家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边缘系统的伏核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脑-边缘镇痛迴路”,即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以5-羟色胺和脑啡肽为其递质),以及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迴路(在PAG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二者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在这一环路中,关于从伏核到PAG的神经通路是直达的抑或经其它核团的中继,目前尚难以肯定。缰核是前脑结构与低位脑干之间联系的中继站。王绍等的工作表明,电刺激伏核可以调制PAG内痛敏神经元的活动,而损毁缰核后则上述影响消失。刘  相似文献   

3.
前脑隔区对丘脑束旁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 《科学通报》1981,26(23):1462-1462
丘脑束旁核是一个接受痛觉冲动的结构,也是针刺传入冲动和痛觉传入冲动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关于针刺通过对束旁核活动的调制而产生镇痛作用的研究工作,已报道的有刺激丘脑中央中核对束旁核神经元痛放电的抑制、刺激中缝核对束旁核的抑制作用。这些工作都是间脑以下水平的结构对束旁核内痛敏细胞活动的影响,这是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的一  相似文献   

4.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8,33(11):880-880
许多资料表明,脑内的β-内啡肽(β-EP)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及延髓的孤束核(NTS)。ARH发出的β-EP能纤维绕行前脑,然后向尾侧延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蓝斑。本室以往的工作表明,家兔的ARH及其发出的β-EP能纤维参与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和从伏核经缰核下行到PAG的镇痛通路。本工作探讨从伏核下行到缰核的镇痛通路中是否有ARH及β-EP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叶惟泠 《科学通报》1985,30(11):872-872
许多工作证明,中脑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生化和放射自显影的研究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r-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最近我们观察到,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核GABA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该脑区的GABA可能参与针刺镇痛。本实验中,我们在中缝背核内微量注射GABA降解酶-GABA转氨酶(GABA-T)的  相似文献   

6.
许绍芬 《科学通报》1979,24(16):761-761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尾核中的许多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作用与环磷酸腺甙(以下简称cAMP)密切相关。因而观察和分析针刺前后尾核内cAMP的变化,可以反映尾核在针刺过程中递质的一些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玉羡 《科学通报》1988,33(18):1426-1426
近来有实验表明,中枢多巴胺(DA)系统能与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关,但实验结果报道不一。有人认为中枢DA系统机能活动增强时,可对抗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作用;DA系统活动减弱,则加强吗啡镇痛和针刺镇痛作用。也有人认为中枢DA系统机能增强具有协同针刺镇痛作用。我室以往的研究证明,中枢一些核团中存在着对伤害性刺激产生兴奋和抑制反应的两种神经元。针刺穴位可以减弱尾核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本实验以尾核PEN和PIN的电活动为痛反应指标,观察脑室注射DA对两种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旨在对DA和尾核与痛觉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本玠 《科学通报》1979,24(12):570-570
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的关系。脑内5-HT来源于5-HT能神经元,而脑内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群。关于中缝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本文用中缝背核单位放电频率作为该核团细胞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量子(光子)缰结并非科学新闻,且已将此现象应用于技术,尽管如此,但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是个谜。量子论的奠基人薛定根把缰结现象称之为量子理论的主要特性;爱因斯坦因无法解释,把它称之为“鬼魅行为”。那么量子(或光子)缰结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地打个比喻,若有光子A和光子B相互缰结,即使两者相隔甚远(如几十亿光年),可是它们会产生即时的因果联系。譬如你打一下光子A,那个相离甚远的光子B会即时感到“痛”。不是说光速(30万公里/秒)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吗?那么它们是如何取得即时的联系?目前尚无答案。虽然在理论上早就出现量子缰结,不过迄今…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时侧脑室周围核团乙酰胆碱释放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孝 《科学通报》1983,28(8):503-503
以前的结果表明针刺镇痛时家兔侧脑室灌流液中乙酰胆碱(ACh)含量增高,邻近侧脑室的胆碱能神经较丰富的核团有尾核、隔、海马。隔、海马属边缘系统,其胆碱能活动与学习、记忆、行为活动有关。尾核除与运动功能有关外,近年来发现尾核头部在针刺镇痛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尾核头部内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可取消针刺镇痛,提示尾核头部胆碱能  相似文献   

11.
电针家兔“督脉”穴位对尾核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椿 《科学通报》1978,23(5):314-314
尾核是脑内基底核中最大的一个核团,过去认为它主要与运动的调节控制有关。但近年来很多工作表明,尾核还和感觉机能有关,刺激尾核能影响感觉传人活动;损毁家兔尾核头部背侧,针刺镇痛效果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周光钊 《科学通报》1981,26(15):951-951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内含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内啡肽和五羟色胺(5-HT)等。20年前Carlsson就发现尾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DA含量最高的部位。据报道纹状体DA能神经元与吗啡镇痛有关,是否也与针刺镇痛有关?有人认为DA系统功能活动加强引起痛觉过敏,对抗吗啡镇痛,不利于针刺镇痛,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3.
冯小椿 《科学通报》1984,29(19):1203-1203
氨基酸类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有人报告,针刺前后小白鼠皮层和丘脑中α-氨基丁酸(GABA)等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变化,韩济生等应用药物注射的方法,观察大白鼠全脑GABA含量的变化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提示针刺镇痛与氨基酸含量变化有关,很多工作证明脑干中缝核群是实现针刺镇痛的一个重要结构,组织化学工作显示中缝核内含有GABA神经元胞体,因此我们希望了解中缝核区GAB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变化,在本工作中我们测定电针前后中缝核区、尾核和脊髓中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  相似文献   

14.
王绍 《科学通报》1982,27(1):57-57
边缘系统中的视前区,无论从其解剖位置,还是生理功能均处于边缘系统节点站的重要位置.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证实它是一个与镇痛有关的结构.电刺激该区可产生镇痛作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都与此区有关.丘脑束旁核和痛的感受有关,其活动受到许多传人冲动的影响.现已知丘脑中央中核)、脑干中缝核群等对其放电活动有抑制和调节作用.丘脑束旁核属于丘脑非特异传导  相似文献   

15.
茅建人 《科学通报》1988,33(11):867-867
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刺激下丘脑弓状核(ARC)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损毁ARC则减弱针刺镇痛效应,但ARC参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未明。已知中缝背核(DR)和蓝斑(LC)在针刺镇痛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刺激ARC和电针又都能影响DR和LC神经元的活动。考虑到ARC内的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发出纤维直接投射到DR和LC,因此我们设想,刺激ARC增强针刺镇痛的效应有可能是通过ARC对DR和LC神经元电针反应的调制而实现的,并可能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有关。本实验以DR和LC神经元的电针反应为指标,观察到刺激ARC能明显改变DR和LC神经元的电针反应,并且纳洛酮可以翻转刺激ARC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电针镇痛时丘脑束旁核突触亚微结构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馥梅 《科学通报》1978,23(9):568-568
束旁核(Parafascicularis nuckus)是丘脑内侧核群中靠近第三脑室侧壁的一个较小的核团。近几年来,随着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束旁核已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有人认为,丘脑束旁核在痛觉的整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  相似文献   

17.
宣雨霆 《科学通报》1985,30(4):304-304
伏核是边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受中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地]上行神经纤维的支配,核内存在着大量脑啡肽和阿片受体。我们曾经报道,家兔伏核内微量注射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或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部分阻断针刺或静脉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说明伏核内的5-HT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紊)都参与针刺镇痛或吗啡镇痛。但5-HT和内啡素是平行地起作用,抑或先后(串联地)起作用,是一  相似文献   

18.
李新人 《科学通报》1981,26(10):627-627
已知5-HT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损毁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中缝核后,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却有镇痛的效果,并认为这是由脑啡肽的释放所引起。如所周知,神经细胞机能活动的变化,相应地在突触的形态结构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我们在过去观察针刺镇痛时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同样条件下中脑中缝背核及其周围灰质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探求其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顾沨 《科学通报》1984,29(19):1207-1207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新生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一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选择性地破坏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效应均明显降低,下丘脑弓状核是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一个核团,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法,观察纳洛酮对刺激弓状核镇痛效应的影响,以进一步挥讨刺激弓状核镇痛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缰核的自发放电及其对中缝大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绍 《科学通报》1980,25(1):36-36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针刺冲动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可通过突触前抑制方式抑制痛传入冲动,刺激中缝大核可明显增强针刺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产生的镇痛效应,表明中缝大核可发出下行纤维抑制三叉核内的痛传入冲动。中缝大核在针刺镇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