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分析了弯曲通道内气流流动状态,确定了气相流场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通道内计算流动阻力的有限差分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了流道的几何参数对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并联弯曲细通道夹套内流体的流量分配、流场分布和阻力特性,用CFD软件对3种型号夹套内流体层流流动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不同细通道结构尺寸和流体进口流速对夹套内流体的流量分配、流场分布和流动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细通道截面宽度越小(通道数越多),流量分配不均匀系数越小,流量分配越均匀;细通道内存在稳定的二次流,形式为旋向相反的二涡结构,且弯曲细通道内的流体会偏移靠近通道外壁;进出口压降随着通道截面宽度的减少(通道数增加)而增大。通道截面尺寸为1 mm×3 mm的夹套内流体流量分配均匀性最好,但其进出口压降最大。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不同曲率半径、不同几何尺寸的弯曲微小通道,并对其进行了流阻试验,得出了不同几何尺寸的弯曲微小通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N—S方程对流体在弯曲微小通道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正确解释这种差异,在对流体流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粗糙粘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用粗糙粘度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常规柱肋阵列冷却结构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分离式柱肋阵列冷却结构内的流动和传热特征进行了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在雷诺数Re=8 200~50 500时,对具有新型分离式柱肋阵列的冷却通道和具有常规柱肋阵列的冷却通道内传热和流动压力损失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对2种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三维稳态数值计算,对比研究了其各自的速度场和局部传热特性,揭示了分离式柱肋阵列强化传热以及降低流动阻力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Re范围内,与常规柱肋阵列通道相比,新型分离式柱肋阵列通道具有更高的平均努塞尔数(Nu)以及更小的阻力损失.  相似文献   

5.
竖通道中自然对流的流动阻塞与热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竖通道内自然对流换器的力平衡模型,阐述了热阻力和加热准则数的物理意义,分析了竖通道中自然对流的两个极限问题,即两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阻塞现象,并将阻塞分为热阻塞和流动阻塞,提出计算两种阻塞现象发生时的最大质量流量和散热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相位差正弦型波纹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流体在不同相位差的正弦型波纹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特征及强化换热特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波纹上、下板相位差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相位差的通道在当量直径与入口质量流量分别相同的条件下,流动与换热特性与Re的范围有关,上、下波纹板相位差为0°与180°时通道的阻力较高,相位差为30°时通道的阻力最低,同时也以相位差为0°时通道表面的换热速率最高,相位差为30°时通道表面的换热速率相对较低,即表面换热性能的改善要以压力损失的增大为代价.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叶片叶尖弯曲对间隙流动的影响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叶尖弯曲参数(弯曲方向、弯高、弯角)对跨声速压气机动叶在小流量工况条件下的间隙流动的影响,研究对象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Rotor37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叶排.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工况条件下,叶尖弯曲对平均效率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但可能导致平均效率下降;叶尖正弯曲能够改善间隙附近的流动情况,使叶片通道内的堵塞程度降低,降低间隙附近的流动损失;而叶尖反弯曲会使得叶片通道内的堵塞程度增加,增加间隙附近的流动损失.  相似文献   

8.
离心式叶轮机械的叶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受到旋转效应与曲率影响而产生强烈的二次流现象.二次流是叶轮通道内流动损失的一个原因,对离心叶轮机械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应用开源CFD软件OpenFOAM对旋转情况下的90°弯曲通道内的不可压缩流体流场进行三维黏性数值模拟.研究了弯曲通道在不同转速下哥氏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对主流速度、二次流及压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静止通道相比,旋转产生的哥氏力在弯曲管段形成不对称的二次流,使通道内涡结构变得复杂;甚至在较高转速下二次流方向发生反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k-ω湍流模型研究了球窝/球凸结构下U型通道内蒸汽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计算、分析了雷诺数为1×104~5×104、来流温比为0.79~0.93、出口压力为0.5~3MPa时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性能,获得了拟合的传热关联式,对比了蒸汽与空气冷却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增加在提升总体传热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流动阻力系数;来流温比增大对强化传热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可以有效降低流动阻力损失;提高出口压力可以有效增强传热效果,但大大增加了流动阻力;出口压力为1.5~2MPa、来流温比为0.84~0.88时蒸汽冷却参数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综合换热效果;与空气相比,蒸汽的热物性更容易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导致传热增强系数的变化较大,此时雷诺数的变化对传热增强系数的贡献并不显著;拟合的传热关联式可以准确预测通道内蒸汽冷却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截面形状对螺旋通道湍流流动的影响,采用有限体积法和RNG k-ε湍流模型数值研究了圆形、半圆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共6种截面面积相等而形状不同的螺旋通道内流体湍流流动特性。在螺旋半径、螺距、螺旋线长度相同的条件下,以常温水为工质,研究截面形状和进口速度对螺旋通道的流动阻力、速度场及涡量的影响,并根据多场协同原理分析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圆形截面螺旋通道流动阻力损失最小,而三角形截面螺旋通道流动阻力损失最大;流体在螺旋通道内湍流流动会产生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矩形截面螺旋通道发现四涡结构的二次流,其余截面螺旋通道为二涡结构的二次流;三角形截面螺旋通道涡量值最大,协同角θ也最大,而圆形截面螺旋通道涡量值最小,协同角θ也最小。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三维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它是模拟流体流动以及为复杂物理现象建模的一个新工具.应用三维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对动脉弓模型的流场在不同雷诺数情况下进行模拟,给出了弯管内的轴速度、二次流和壁面剪切应力的分布特征,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管道弯头的力学简化模型——弹性抗弯铰在管系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给出了考虑结点柔性的直管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和等效结点载荷。与传统的弯管单元相比较,文中给出的方法可以减少单元和结点数目,节约计算机内存空间和计算时间,并能得到工程上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超高压系统中泄压阀泄压特性的理论模型(即系统内压力与流量的变化规律)。根据该理论模型计算获得的泄压数据与实测泄压数据符合得较好。文中还给出了阀前管道及阀内流道中流速及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最后详细分析了此类超高压泄压阀元件的破坏机理并推荐了计算冲击和气蚀破坏压力的公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弯管流量计的理论公式及其流量系数的理论,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弯管流量计流量系数的诸因素如:雷诺数、弯管的几何形状、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取压孔方向、弯管的管壁粗糙度以及二次流等进行了分析,从而丰富了弯管流量计的理论和设计。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唐山工程技术学院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ZLRJ—Ⅰ型智能流量热量积算仪”所用工业标准弯头弯管流量计的部分常温实验。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这种流量计的一致性实验结果和统计学分析的情况,说明了应用工业标准弯头作为流量传感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把一台单缸涡流室式柴油机涡流室镶块直连接通道改为变角度连接通道,活塞顶双“w”坑主燃烧室改为腰鼓形双“w”坑主燃烧室的研究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在稳流试验台上测量通道改进前后的流量系数,倒拖试验台上用热线风速仪测量改进前后燃烧室中的气流运动状况,详细分析研究了变角度连接通道的气动喷射特性和燃烧室改进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燃油经济性及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低水头消能防冲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水头,低佛氏数的特点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大量模型实验,研究了低水头堰流和闸孔出流的消能方式,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稳流阀是程序升温气相色谱仪中调节和稳定载气流量的重要装置。该文介绍的色谱仪稳流阀分析计算与优化软件包。能根据稳流阀的性能要求,对稳流阀的结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和优化,同时根据这些参数自动地绘制出稳流阀的全部零部件图  相似文献   

19.
在倒U型管垂直段的两端内分别放置一个整流环,来消除入口弯头对垂直段流动的影响,通过对单相流体在倒U型管内的流动进行数值计算,以及对整流作用下倒U型管内气液流动的稳定性和流型的分布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整流环的整流作用可以增强管道内流动的稳定性,实验还发现,倒U型管垂直上升段内的间歇性流动(弹状流和块状流)区域减小,环状流区域增大,流动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