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封面是四个大字:今生今世,叉手叉脚,很霸气,原以为是胡兰成的,看了版权页,知道不对。护套上三排字,实际上是两联,其一为:“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从印染厂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脱色光合细菌HL.对其在不同pH、碳源和氮源的条件下对5种染料的脱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L菌落呈鲜红色,圆形、光滑、湿润、稍突起、边缘整齐,直径0.5~2.0mm;个体呈螺旋状,单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含有细菌叶绿素a,可进行光合作用.对活性艳红和直接胡兰的脱色效果显著,特别是对直接胡兰在24h内脱色率达到100%.菌株HL在中性环境下,分别以葡萄糖和氯化铵作为脱色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时,对直接胡兰的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100%和98.67%.  相似文献   

3.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4.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5.
新疆风格钢琴作品是中国钢琴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突出的民族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新疆风格钢琴作品多数是采用新疆各民族音乐的元素创作、改编而成,保持着新疆音乐所特有的音乐特点,独具特色。本文从和声、节奏、旋律、织体这四方面对新疆风格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浅析,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内在美和民族美。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帅志刚 《科技信息》2009,(16):259-260
新编《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80年代发表的民族声乐作品,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原曲调改编创作而成,是一首民族地域风格极浓的作品,在我国流传极广、影响极深。本文对该作品历史背景、音乐风格、作品结构和歌曲的艺术表现进行了阐述分析,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孟姜女的内心情感进行了分析与探究,藉此帮助读者了解这首感人的民歌。  相似文献   

8.
张微,是一位相当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其成就颇令人瞩目。仅从一九七九年以来,就曾多次在全国和全省的各种儿童文学创作的评奖中获奖;有些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上了荧屏,有些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不少作品受到了创作界、理论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面对眼前他的几部小说集和众多的单篇小说,要想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中予以全面评述,显然是困难的。本文只能就其近作,对他近七八年(特别是近四五年来)的一些主要作品,谈几点读后的印象,远非是全面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起国晚期的文献史《屈赋》当作纯文学作品来读,认为它是“浪漫主义抒情作品”。“浪漫主义抒情作品”成了人们误解屈原作品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上至今无一人能读通屈原作品的内容,这是中国及世界文人的悲剧。笔者运用文献考古的方法,一字一义地将屈原作品的文字逐一考释,复原成三十万字自成体系的《屈赋——屈原南征反秦复郢斗争史诗》一书,填补了中国史诗的空白。现将破译的《屈赋》全文公布,以读者。版面有限,注释部分暂无法刊载。  相似文献   

10.
丁菲菲 《科技信息》2009,(29):I0159-I0159,I0161
歌曲《浏阳河》自建国初期创作以来,被改编成各种脍炙人口的器乐作品、钢琴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旋律、装饰音特色、音色润腔、曲式结构、演奏速度等方面创作特色,分析其典型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力求更好的演奏诠释中国钢琴改编曲。  相似文献   

11.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汤艳娟 《科技信息》2007,10(27):149-150
Sherwood Anderson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bundant symbolic meanings in his famous short story "The Egg".Symbolism makes a literary work profound.The various depressing fates awaiting the eggs simultaneously come true on the father and the son,exposing the unreality of the American dream for the poor to be rich.  相似文献   

16.
关于胡风的话题,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本文不打算对他的文艺思想进行面面俱到的评述,而是试图通过对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主观战斗精神”的阐释,以及相关资料的梳理与对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历史影响进行简略评估。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思想家,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版的有关他的生平的著作中,根据胡适所作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认为中医陆仲安早年治愈过他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因而断言胡适相信中医药。仔细检阅胡适的日记、书信和文章,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尽管1920—1921年胡适生的那场病,开始时有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病或肾炎,但很快就否定了。胡适虽然死于心肌梗塞,但他第一次冠心病发作是1938年底。实际上,中医陆仲安为他治疗的只不过是胡适所说的“小病”,是自限性的,而且胡适一再申明他根本不曾生过糖尿病和慢性肾炎。上述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等疾病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或有意夸张造谣,这件事在中医界至今仍有影响。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友人批评中医,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初美学家李渔受明末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中表现出对世俗之“趣”的崇尚:悠然闲乐的生活态度及“出自己裁”审美趣味、追求新奇与注重娱乐的文艺创作,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下,李渔的“趣”论仍然具有现代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