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正读鲁迅的《孤独者》,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并不是太懂,只是隐隐约约对主人公魏连殳有一个浅薄的认识,后来到看了几遍,感触似乎更深了一些。首先,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来进行分析。除了主人公魏连殳,他的家乡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魏连殳回去给祖母送葬时,族人们既紧张而又兴奋,大家都在期待这个"吃洋教"的异类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然而出乎意料他们的是魏连殳中规中矩。如果说做了什么不合礼教的事情,族人要去观看,倒也  相似文献   

4.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6.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都是鲁迅为探索知识分子出路而作的。但《孤独者》的调子更为悲怆,作者对魏连殳的灵魂剖析得更为细腻而深刻,它鲜明地表现了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他们思想道路十分不满的沉重的心情。 魏连殳最初也和吕伟甫一样。是个“新人”,他出洋游过学,受到近代思想的洗礼,平常“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对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极为憎恨。但是这个“新  相似文献   

8.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以来。经籍注家及字、词典编撰者。由于未致力弄清上古兵器殳之形制,结果出现了误解殳柄长度、粗度,以及将殳之古今异义搅和为一等问题。今一一加以辨明。以利正解。  相似文献   

11.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12.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家庭矛盾”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矛盾在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是一种普遍性存在。从小说情节来看,"家庭矛盾"是建筑长篇家庭小说叙事大厦的重要框架;从矛盾内容本身来看,这些家庭冲突及斗争除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得极为激烈和难以调和,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古代家族纷争和纠葛的残酷性。家庭小说作家在家庭矛盾的思考中似乎寄托着深层的隐喻意义,因而家庭矛盾亦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类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强调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家族责任的传递,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文化和经济纠葛。这种纠葛在《喜福会》和《荣誉与责任》两部小说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一种是对抗与断裂;另一种为协商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强调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家族责任的传递,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文化和经济纠葛。这种纠葛在《喜福会》和《荣誉与责任》两部小说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一种是对抗与断裂;另一种为协商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因素。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他生活历史的纪录。鲁迅在短篇小说《孤独者》中描写了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种乖僻性格和他的身世有关。他从小失去父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学非所用,又因在报上发表了几篇不满现实的文章而遭到失业的打击。当他遭到和他相依为命的祖母不幸死去的痛苦打击时,人们却在商量着争夺她的财产。这样的孤独环境,这样的身世,就逐渐地…  相似文献   

17.
《父亲和她们》以家族史的形式,追忆了马文昌坎坷曲折的一生以及他与肖芝兰、林春如、刘英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小说人物的身份充满了隐喻,整体写实中不乏象征,艺术地展示了传统、现代、革命文化在现当代中国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8.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掉,或者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就是《一件小事》中的“我”。一、“我”是怎样的知识分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有种种类型。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是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吕纬甫、魏连(?)、史涓生、子君、作家(《幸福的家庭》)等。“我”和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吗?回答是不属于同一类。现试把二者作一比较,通过比较来判断“我”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马菡谦 《科技信息》2009,(14):113-113
《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和题材的通俗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展示了她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复杂的情感世界。在这个情感世界中,她对爱情既专一又虚荣;对亲人她既有着情感上的依附又有着道德上的背叛;对塔拉则是近乎疯狂的热恋与付出。这些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