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6株分泌抗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单抗细胞株,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株单抗中IgM有3株,IgG1有2株,IgG2a有1株,且抗体效价为1:12800-1:51200,检测灵敏度为1.0×10^5-1.0×10^8cfu·mL^-1。进一步实验证实这些单抗与其他病原菌都无交叉反应。但单抗5C7、7H6与杀日本鲑亚种有交叉反应;单抗8A2与无色亚种存在阳性反应。表明杀鲑气单胞菌亚种之间既有独特的抗原决定簇,又有共同抗原位点。制备的单抗可用于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诊断和亚种鉴定,为该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抗杀鲑气单胞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报道的人源温和气单胞菌溶血素(hl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470bp的阳性产物.利用BamHⅠ,HindⅢ位点将hly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WT-hly,并比较所克隆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然后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WET-hly,转化BL21(DE3)并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hly基因与GenBank报道的溶血素基因同源性为96.19%;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hly基因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4.
以维隆气单胞菌HBJY01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其外膜蛋白AII(AvompAII)基因片段,将序列正确的AvompAII基因片段与含有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yfp)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0重组,将该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中用于转染烟草叶片细胞.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系统检测方法和RT-PCR的方法来检测融合表达AvompAII基因的黄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AvompAII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转录情况.从维隆气单胞菌HBJY01中克隆出大小为996bp的AvompAII基因序列,并成功构建了AvompAII蛋白的植物瞬时表达系统.通过该方法能方便可靠地构建植物瞬时表达系统,并进一步对维隆气单胞菌所引起的水产疾病的发现和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OPG成熟肽N端D1~D4结构域仅由2个外显子编码.以人基因组DNA作为模板,PCR分别扩增骨保护素基因外显子2和外显子3,再以2种PCR产物的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重组PCR法得到N端D1~D4域编码序列,使该序列与载体pET42a部分序列相连,然后克隆人载体pET42a进行表达,SDS-PAGE表明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可被抗OPG多克隆抗体识别.Glutathione Sepharose4B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GST-hOPG(D1-4),Xa切割祛除担体蛋白及进一步分离纯化.采用破骨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实验来检测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抑制OLC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单方及复方中草药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noii)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乌梅(Prun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和五倍子(Galla chinensis)等82种单方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 ,获得了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cDNA的缺失突变体———rPA ;在此基础上 ,运用定点突变技术 ,得到rPA的定点突变体———rPA(KHRR2 96~ 2 99AAAA) ,rPA(A473S)和二者的复合突变体rPA(KHRR2 96~2 99AAAA A473S) ;将rPA及其 3个突变体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 2 8a( )中 ,获得表达载体pErA ,pErA(K) ,pErA(A)和pErA(KA) .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实现了实验设计的氨基酸突变 .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经IPTG诱导、菌体裂解及SDS PAGE电泳分析发现 ,只缺失而无突变的pErA和突变的pErA(A)都未表达目的蛋白 ,突变体pErA(K)与pErA(KA)则获高水平表达 ;蛋白产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 35 .97%与 37.71% ,分子量均为 39.6kD .Westernblotting显示 ,表达产物与抗tPA抗体呈特异性阳性反应 .该产物经初步纯化后进行复性与活性 (mFAPA)测定 ,结果表明其复性产物具有明显的体外纤溶活性 .以上结果为rPA突变体的进一步纯化、体内活性研究以及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ClaI/EcoRI双切酶切带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极鞭毛蛋白FlaI基因的质粒p MD18-FlaI,回收目的基因片段,插和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IRESneo同样经ClaI/EcoRI切开的窗口中,成功地将FlaI克隆到pIRESneo中,获得有意义的重组质粒pIREneo-FlaI,构建的pIREneo-FlaI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将为海水经济鱼类的副溶血弧菌DNA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so7为来源于E.tenella的折光体基因,将T-vector-so7克隆质粒酶切,构建表达载体pThioHis-so7,通过酶切和SDS-page检验,筛选阳性克隆。用表达蛋白或活菌免疫鸡,3周后用柔嫩艾美耳球虫攻毒。结果显示,鸡的相对增重率为71.45%-80.50%,相对卵囊产量为59.27%-92.00%。以口服活菌200μg菌体蛋白组最佳,鸡的相对增重率为80.50%,盲肠相对卵囊数为58.85%。说明so7表达产物能诱导鸡对E.tenella的保护作用。因此,该基因编码抗原可作为基因工程苗的候选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重组Etp28抗原免疫预防球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构建好的可表达GST融合蛋白的重组病毒AcMNPV-OCC-Etp28感染Sf9细胞,72h后取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裂解物上清液进行SDS-PAGE和Westem-blot分析,结果显示53kDa的融合蛋白在昆虫Sf9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水平为占细胞总蛋白的21.3%;将GST-6xHis-Etp28注射维菌鸡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比对照组在平均增重和盲肠粘膜层卵囊计数方面有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2.
用CPR技术从纯化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中扩增出perS2-S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带有完整的乙肝表面前S2抗原基因和S基因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鉴定后,瞬时转梁小鼠L细胞,ELISA法检测到培养上清液有HBsAg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质粒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首次接种质粒DNA3周后,血清抗体开始出现,再次加强2周后,阳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针对广西地区分离到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开发区域定制化的灭活疫苗,以实现鱼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首先,对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培养基的最适pH值,以及培养基中添加蔗糖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影响进行研究;随后探索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并在细胞水平和斑点叉尾鮰活体水平上研究疫苗的安全性,开展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浓度与菌液OD值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2E-10x+0.1399,R2=0.975 4。用于培养嗜水气单胞菌的LB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7.5,且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能显著促进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研究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在细胞水平和鱼活体水平均安全无毒,且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75%。据此,本研究初步建立起广西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4.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是由于近些年的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各种水产疫病暴发,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就是其中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氏气单胞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的致死机制,为今后进一步针对维氏气单胞菌开发抗菌渔用功能产品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测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浓度,然后以不同浓度的ECPs为基准,根据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及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确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ECPs的细胞毒性;再利用Hoechst 33342及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核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对宿主细胞的毒性致死机制。从毒性实验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的维氏气单胞菌ECPs对草鱼背鳍(Grass carp pectoral fin,GCPF)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且从Hoechst 33342结果可以看到凋亡小体的出现,而TUNEL也出现了阳性结果,实验组出现了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荧光。说明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对宿主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会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 Riridovirus,SGIV)渔用药物,本研究先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CK-8细胞活力测定实验确定秦皮水提物(Cortex Fraxini water extracts,CFE)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秦皮乙素(Esculetin,EC)的细胞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谷氨酸诱导PC12 细胞损伤,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的体外模型,探讨灰树花多糖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模型组 (谷氨酸15 mmol/L)、治疗组 (灰树花多糖25、50、100、200 mg/L+谷氨酸15 mmol/L)。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酶标仪检测抗氧化酶活性、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及丙二醛含量;ROS Assay Kit试剂盒检测活性氧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灰树花多糖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细胞的存活率最高(80.27% ± 0.82%),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24.78 µmol•min-1•mL-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大(21.42 µmol•min-1•mL-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好(48.62 µmol•min-1•L-1),抗超氧阴离子活力最大(137.65 µmol•min-1•L-1),MDA含量最小(0.92 nmol/mL)。当灰树花多糖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活性氧的荧光强度与谷氨酸组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抗超氧阴离子的活性升高。 MDA含量不同程度下降。随着灰树花多糖浓度的增大,细胞凋亡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灰树花多糖能抑制细胞凋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的活性,减少活性氧和丙二醛的生成,对谷氨酸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合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成功构建了谷脱甘肽(GSH)合成酶基因表达质料(pTrc-gsh)的基础上,对不同大肠杆蓖突主菌进行了比较,筛选出高效、稳定表达GSH合成酶的工程菌并进行了最佳酶表达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组工程菌E.coliBL21(pTrc-gsh)表达量最高,质粒稳定性好;以5%接各量于37℃、pH7.2培养至OD550=0.5左右,加入诱导剂IPTG(0.mmol/L),同时切换培养条件为34℃、pH6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锈毛苏铁(Cycas ferruginea)、叉孢苏铁(C.segmentifida)和石山苏铁(C.sexseminifera) 3种苏铁属(Cycas)植物的总黄酮、总多糖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对其根、叶柄、叶、雄球花、茎干的总黄酮及总多糖含量进行提取,以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相关性。结果表明:锈毛苏铁、叉孢苏铁和石山苏铁叶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大小依次为锈毛苏铁(8.61 mg·100 mg-1)>叉孢苏铁(7.82 mg·100 mg-1)>石山苏铁(1.04 mg·100 mg-1);茎干中总多糖含量最高,大小依次为叉孢苏铁(28.32 mg·100 mg-1)>石山苏铁(24.43 mg·100 mg-1)>锈毛苏铁(16.59 mg·100 mg-1<...  相似文献   

19.
以金钗石斛和蜂腰石斛为试验材料,采用菌渣、松树皮、草炭、木屑、椰糠和水苔为栽培基质,研究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对两种石斛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宜两种石斛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为两种石斛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添加有菌渣、水苔、草炭和椰糠等材料的基质都较常规栽培基质(松树皮+水苔)能不同程度地增加两种石斛的成活率,有效提高生物量,促进植株生长.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知,m(菌渣)∶m(松树皮)∶m(水苔)=1∶2∶1的基质配方最有利于金钗石斛幼苗的生长,而m(草炭)∶m(松树皮)∶m(椰糠)=1∶2∶1的基质最有利于蜂腰石斛幼苗的生长.且这两种混合栽培基质能有效增加金钗石斛和蜂腰石斛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POD和SOD活性,提高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 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 d、1次/3 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 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 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 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 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 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