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之“形式因”强调事物的形状、形态为事物的是其所是的观点,为人工智能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人工智能的“艺术”行为在表现形态上显现出与人相似的“经验”性特征、类“意识”活动以及“情感”表征功能上的类似性.从人工智能模仿的艺术行为及其效果上看,它首先可以作为身体的延伸工具进行艺术制作,其次在深度...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科博会上展示了能快速诊断疾病的机器人。只需一滴血,一小时即能诊断疾病,并且费用仅需百元。其芳名为“生物芯片点样机器人”,机身外形普通,类似缝纫机,神奇之处在于“点样针”。机器人可通过“手臂”转动,在芯片上“吐出”含有各种特殊基因的“点”,最多时可在拇指肚大小的地方“吐出”2500个“点”。若将这些“点”换成各种疾病的基因,只需将受检者一滴血与特制芯片上的基因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完整性”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观念。人们诉诸于“自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来描述各种人为活动可能对自然造成的环境伤害。很多人认为,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同一性”。任何侵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受到伦理上的拒斥。问题是,生态系统并非是诸如“物种”那样的自然类,后者才拥有本质主义意义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动态复杂系统。无论是传统上的“自然性”,还是构成上的“整一性”,都无法确切地诠释完整性的真实要义。重塑生态完整性需要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科学:永恒的话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竖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80年过去了,民主与科学仍然是我们今天纪念五四的核心话题。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专制传统太强,而民主传统甚弱,“脸皮厚,心黑,胆子大”的皇帝(季羡林语)同一帮“帮忙”或“帮闲”的大臣(鲁迅语)狼狈为好,大搞“造神”运动,善良的老百姓又总是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或“英主”身上,一但“救星”出现,他就成了民意的当然代…  相似文献   

5.
"热寂说"疑案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多年来,“热寂说”曾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论,甚至许多人误以为它早已有了结论。但无从科学上看还是从哲学上看,以往的批判讨论均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大爆炸宇宙模型“炸开”了这一疑难,对它的讨论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本文通过对“热寂说”产生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阐述了“热寂说”提出后在科学上和哲学上所引发的主要争论及其意义,并指出,大爆炸宇宙论虽然宣告了经典热力学、热寂说”的终结,但并不能避免宇宙未来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热寂”。“热寂”危机仍然存在,“热寂说”并未来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6.
记得从前许多药铺,常常将某些丸散膏丹宣称为“祖传秘方”,以标示其素质优异,招徕顾客。据说有的秘方甚至规定不能传女,而只能传给儿子、儿媳,以保持其产品的垄断地位。到了现在,除了在报纸上偶然见到有“依大观园食谱之名菜”和“依宫庭秘方之药酒”者外,这种“祖传秘方”的说法已失去市场。代之而来的是“我厂最近新自国外引入……”,据闻此言甚灵,广告效果颇好。仔细分析这两种提法实则是一种本质,“祖传”云云不过是时间上的引入,“国外”云云不过是空间上的引入,都是说这些产品是现在的中国人做不出的,所谓“其揆一也”。  相似文献   

7.
“登陆”与“登录”的普通话读音完全一样,均为“dēng lù”,而在意义上相差甚远,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术语(这一点从它们的英语名称上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两者不得混用。下面试加以分析,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大方之家批评指正。“登陆”是军事术语,一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收入正式条目。另外,《汉英军事技术大词典》(中国军事教育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04年)也收入有:“登陆,beach assault,land(ing)”(第243页)。与“登陆”相对应的是“抗登陆,antilanding operation”(第838页)或“反登陆,counter landing”(第371页)。“登陆战役”意指渡海进攻据守海岛、海岸之敌的战役。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以及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等。“登录”则是计算机术语。《英汉计算机词汇(第二版)》(中国计算机学会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收入有:“log-in,注册,(又称)登录”,与之相对应的是“log-out,注销,销号,退出系统”以及“log-on,注册,(又称)登录,挂号,进入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log-off,注销,销号,退出系统”(均见第534页)。同时,“登录”还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4年公布的2907条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该术语的编号是09.052(“09”指操作系统,表示分支学科,亦即该术语的使用领域;“052”则为顺序号)。顺便说一下,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注销”的编号是09.053。另外,大众化的计算机软件“金山词霸2002”对“登陆”和“登录”均有收入,分别是:“登陆,[land],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以及“登录,[enroll],列入;记载”。由以上分析可知,“登陆”与“登录”在含义上有着重大差异,原本不该混用。然而,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登陆”频频出现在计算机领域,“登录”倒还没有在军事领域露面。例如。只要稍微留神一下,就不难在计算机专业传媒上见到“详情请登陆www.xxxx.com网站”字样,在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界面上见到“请输入系统管理员登陆密码”以及“登陆系统”字样,在电子邮件服务器上见到“登陆”等等。可见,这样都误解了“登陆”的本义。附带说明一下,由于“登录”本身就是“进入系统”的意思。因此,“登录系统”中的“系统”二字是多余的;与此类似,应该说“注销”,而没必要说“注销系统”。关于这一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中的文字描述就做得很好,经过了仔细推敲,值得我们借鉴。“登陆”之所以频频“越位”,而“登录”之所以频频“缺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登录”是计算机术语,也是外来语,普及得还不够(它的出现还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它的广泛使用更不过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还没有在汉语辞书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另外,计算机中文输入法也难辞其咎,在一定程度上对“登陆”的误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权威的辞书——《辞海》(2000年)只收入了“登陆作战”、“登陆战役”、“登陆舰”、“登陆艇”、“登陆输送队”、“登陆作战舰艇”等条目(缩印版第2187页),而不见“登录”的踪影。言下之意是,《辞海》还没有把“登录”当作是规范的汉语词。因此,也就难怪计算机上常用的中文输入法,包括智能ABC输入法5.0版、微软拼音输入法3.0版以及全拼输入法5.0版等,也均没有收入“登录”这一条目。这样,计算机出版物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也就容易把“登录”给忽略掉了。为纠正这一偏差,除了写作者要引起足够重视之外,笔者建议,汉语辞书及中文输入法也应与时俱进,尽到自己的责任,尽早收入“登录”这一条目,还“登陆”以本来面目,也让“登录”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届珠海航展上,作为世界上第二款正式进行飞行表演的五代战机,“鹘鹰”珠海首秀让人们更愿意相信该机将对外出口.“鹘鹰”能否匹敌行销整个西方世界的F-35“闪电Ⅱ”隐身战斗机?又是否能成功出口,创造中国航空业新的“第一”? 观察者网报道,按照我国军工体系的“潜规则”,诸如歼-20这样的先进自用装备一般不会频繁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而“鹘鹰”自模型首次在北京航空展上出现到如今以实机参展,显然是有一定的外销考虑.  相似文献   

9.
1-virtual一词在意义上有两重性,virtual的事物指其功能、作用或效果上有其和“真实”相同的性质,但形式上或其他方面有其和“真实”相背的性质。virtual具有“真”的性质,但在真里面成分不纯,具有或多或少的反面性质,virtual≠real。当virtual和reality组成复合词时,对“virtual”应突出其反面性质,也就是突出其虚、假、拟、似等性质。所以virtualreality译作“虚拟实境”是可取的。“虚拟”和“实境”两者表面看来有些矛盾,但并不妨碍其共存一体。“实境”…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经济贫困,曾经是“亚洲的最后进国”,然而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经过仅仅一百年的时间,就在1968年使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过西德,成了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走完了西方国家大约需要二百年的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可以说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现在,日本已经拥有“全世界10个最大的银行”或“人类历史上观金最多的金库”,“其资金足以顶得上英国今后12年的年度预算”,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供给国。这一非凡的变化,正如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所说过的那样,“在世界的一切奇迹中,日本的进展是最大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面让F-22和B-2现身的镜子!”在不久前结束的乌克兰“航空-2010”展览会上,该国神秘的黄玉国家股份公司在广告牌上打出了这样一句话。这面“镜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是表面上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的两个词 ,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将这两个词混淆在一起。“高层建筑”系指高的而又层次多的大楼 ,即北京市民俗称的“塔楼”。“高层建筑”一词似乎不大符合汉语的习惯 (似乎是指楼层高度高的楼。例如 ,一般楼层的高度为 2 .5米 ,它的高度则超过 2 .5米 ) ,但已“约定俗成” ,也就一直习惯用下来了。“多层建筑”也是指层次多的楼。但“多”与“高”都是模糊概念 ,不定量的。两层以上的楼可以称“多层建筑” ,5 0层 (夸大地说 )的楼也可以说是多层建筑 ,从这外意义上说 ,“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13.
给SARS定两个名,如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 3年 8月中旬 ,笔者在一个编辑研修班上有幸获得 2 0 0 3年第 2期《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看到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就“非典”一词 ,各抒己见的篇幅竟达半本 ( 2 4页 )时 ,好奇心竟驱使我一口气读完了“非典”一词的“专题讨论”。该杂志“科学、严谨、精细、规范、务实”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就“非典”一词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科技术语研究》上 ,有 1 7位专家就“非典”疾病 ,曾用过“原因不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急性病因不明肺炎”、“严重的呼吸疾病”、“病原未知的…  相似文献   

14.
“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诸多领域都已出现了民粹思维和实践,但其概念较为模糊。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俄国民粹派实践是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评价视角上,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是富含情绪化和批判性的思维和实践。思想内核上,民粹一是主张以“大众”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二是以“精英”的视角构建的思想体系,三是一个矛盾体。  相似文献   

15.
征服     
吴爽 《科学大观园》2003,(10):14-15
门“咯吱”一声被推开了,布莱克中士惶恐不安地站在门口报告:“安德鲁上校,本舰又有两个可疑病例,司令大人请阁下您过去一趟。”“知道了,等我喝完这杯咖啡,马上就去。”我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内心却已是一团乱麻。自上一周以来,我火鹰军团“远洋”舰队遭受R星人的一次伏击后,舰队上便接二连三出现了可疑的病例。它  相似文献   

16.
北大历史上,曾有“一钱二周三沈”之说。“一钱”是指钱玄同.“二周”是指周氏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三沈”则是“沈氏三兄弟”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他们兄弟仨.在北大历史上,以杰出的学术成就,皆为学术巨擘而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7.
为了要使拟定的科学名词,真正达到“词符其义”的要求,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于正确理解所拟订定的科学名词的实际内涵意义;二是善于“遣词达意”,使所订的中文科学名词,的确能很好地表达所想表达的科学事物的实际内涵意义。现在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贴切地拟定科学名词。一、应分清名词所指的对象。对象不同,应拟定不同的名词。(1)“太阳耀斑”和“日照光斑”在气象卫星可见光云图上,由于水面对太阳光的反射,往往当阳光受反射而进入卫星的扫描辐射仪中时,可见光云图上表现出一块明亮的区域。其范围大小和明亮程度取决于水面的粗糙程度。水面有风浪时,光斑区就大而暗,平静时,光斑区就小而亮。光斑区即在太阳光在水面的反射点上。这个光斑区在气象卫星云图分析上,习惯称为“太阳耀斑区”,简称“太阳耀斑”(So1ar glint)。但是我们知道,在天文学上也有“太阳耀斑”这个名词。那是指太阳大气中很小区域内发生的能量爆发性释放现象,常发生于太阳黑子上空和附近。英文却是“so1ar f1are”。事实上卫星云图上的“太阳耀斑”和天文学上的“太阳耀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前者出现于云图中的水面上,后者出现于太阳上。前者的定名远后于后者,其采用的普遍性也远小于后者,为避免混淆,我认为宜改变卫星云图上的“太阳耀斑”一词为“日照光斑”,而其英文对应名词宜改为“So1ar ref1ect spot”。因为中文“太阳耀斑”的“耀”字是形容词,形容太阳本身的爆发性辉斑。而“日照光斑”中的“照”字是动词,有“照耀”的意思。称为“日照光斑”,就具有“由太阳光照耀所造成的光斑”的涵义。这就较为切合卫星云图中用这个名词的实际涵义了。(2)“日珥”在天文学上,“日珥”(Prominence)是指升腾在太阳表面边缘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在日全蚀时才能用肉眼观测到它。但在气象学上也有“日珥”这一名词。它是指太阳圆晕以外的其它太阳晕象。特别是指太阳两侧的晕。可见气象学上的“日珥”与天文学上的“日珥”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指人目隔冰晶云看太阳所见到的出现于冰晶云上的属于晕的光象,后者是直接发生在太阳表面的高温物质的喷发现象。从采用“日珥”这一名词的时间迟早看。气象学上采用这一名词较早,例如在唐李淳风等所编《晋书·天文志》中,把晕象分为十九种,其中已包括了“珥”。而天文学中这一“珥”字是根据“prominence”译出的。“prominence”原义是指“凸出物”。由于在日面上这种喷发出的凸出物其上端有时又会下降回到日面,形成耳状,因而就被译为中文古代的现成词“日珥”。但事实上日面的喷发凸出物上端,并不都能弯回到日面,因而并不都是呈耳状的。所以按理天文学上既然此词的采用时间较晚,要改名词,应改天文学上的这个名词,但是天文学上采用“日珥”这一名词,虽然比气象学上为迟,却在近代天文学中也已采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已得到不仅是天文学家,而且也得到广泛的学术领域中学者的公认,要改动这一名词也很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两个名词,目前可暂时都不改动,只是在名词审定表上用下面的办法表示:日珥(天) so1ar prominence日珥(气) ear-like so1er halo即在“日珥”两词后,分别注明所属学科,而它们的英文对应名词,必须加以区别。这是因为气象学上的“日珥”,是决不能相应于“solar prominence”这个英文名词的,(3)“物候期”、“物候日”和“物候相”在物候学名词中,目前对于“物候期”、“物候日”和“物候相”这三个名词,基本上是混淆的。人们将这三个不同意义的名词,往往都笼统地称为“物候期”这是十分不妥当的。因为笼统用一个名词表达不同涵义的事物,必将混淆概念的精确性。“物候相”的对应英文名词是“phenophase”。它表示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候应现象”。例如动物的孳尾、化蛹、羽化、换毛、回游等,以及植物的出芽、拔节、抽穗、开花、黄熟等现象,均属“物候相”。因为“相”就是“现象”、“样子”、佛教中提到的“众生相”就是指自然界及社会上各种生物的生活现象。水具有固、液、气三“相”就是指水具有三种“形态”。可见“物候相”就表示物候现象。“物候期”是指“物候相”中某一相存在的一段时间(即时段)。“物候日”是指“物候期”中出现某一物候特征的某一天。由于我们研究的物候,往往是一地的群体物候,因此某物候相的出现期中,常可分为出现的始日、盛日和终日、这些始日,盛日和终日都常是根据观测而指出的具体的月日的。另外还有历年平均的该物候相的始日、盛日和终日。把实际观测的物候日(始、盛、终日)与历年平均该物候日(始、盛、终日)相比较,就可知道该年某一物候相的始、盛、终物候日的偏早或偏迟。某一物候相的始日到终日的时段,即为该物候相的“物候期”。比较各物候相的“观测物候期”与“历年平均物候期”,即可判断该年各该物候相的物候期出现及结束的迟早,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由此可见:“物候相”、“物候期”和“物候日”是互有联系但涵义颇有不同的三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有利于物候研究者交流学术思想。另外,过去有人把始日、盛日、终日含糊地称为始期、盛期、终期,也是一种混淆的不妥称呼。因此我建议作如下区分:物候相 phenophase物候期 phenoperiod,phenostage物候日 phenodate还可以举出下面一些名词,作为具体定名的例子:展叶相 phase of expanded leaves展叶期 period of expanded 1eaves展叶始日 begining date of expanded leaves二、应分清含义的细微差异,从而给予不同的科学定名(1)“森林火灾”和“森林火险”“森林火灾”是指森林被火焚烧的灾害现象。但“森林火险”是指向保险公司投保森林火灾的“险”,以便万一出现森林火灾时,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可见“森林火险”是森林尚未发生火灾时所考虑的。它是对森林产生火灾的危险性的估计。如果估计到森林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或危险,或向保险公司投保了“森林火险”,这时仍不能说此森林一定会发生火灾。因此决不应当把“森林火险”看作是“森林火灾”的同义词,在使用名词时,区别这两个词的内涵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我建议作如下的区分:森林火灾 forest fire,disaster of forest fire森林火险 risk of forest fire,insurance of forest fire(2)“定常波”和“驻波”“定常波”是指不随时间而变的波,而“驻波”是指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两个平面波叠加而成的波。“定常波”的相应英文名词为“steady wave”,“驻波”的相应英文名词为“Standing wave”或“Stationary wave”。有些辞典把定常波与驻波混为一谈,认为“定常波”即为“驻波”。其实这两种波是并不相同的。“定常波”的特点是它在某一空间中的波动的形状,包括位相和振幅,始终不随时间而变,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从此空间上游传入的波恰好与从此空间内传向下游的波,形状相同,使此空间中任一点能始终处于波的一定位相和幅度,且不因时间而变,但“驻波”却不同。设有两个振幅(α)、波频(γ)、波长(λ)均相等而在X轴上作相反方向传播的平面波叠加,则所形成的驻波方程当为:y=2αcos(2πχ/λ)cos2πγτ其中y为驻波上质点在时间t及距离x处的纵座标。y既然是时间t的函数,那末其波形必然是随时间而异的。因此驻波必非定常波,驻波的波节,按上式应在:x=±(2k+1)λ/4,k=0、1、2、3、……处,即仅在波节处,y不随时间而变。因为在那些地方,不论时间t等于什么,y始终是等于零的。因此所谓“驻波”,仅驻于波节处,并不是指整个波形均停驻不动。在气象学上,“steady”一词,已专门表示“不随时间而变(即非时变)”的现象,一般译为“定常”,决不能译为“”,这是必需注意的。(3)“闪流”和“流光”在闪电现象中,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名词。即:“Lightning”、“F1ash”、“stroke”、“streamer”等。其中“Lightning”是闪电的总称,“Flash”指闪电的视感觉,可译为“电闪”。“stroke”指闪电的组分过程,一般已译为“闪击”。一个“闪电”可仅包括一个“闪击”,也可包括在同一闪道或相邻几个闪道中的一系列“闪击”。大体可分为“先导闪击”和“回返闪击”两类。而“先导闪击”可分为“梯级(或级冲)先导”和“直窜先导”两种。在两次闪击间的间歇时期内所产生的电活动,现在一般称之为“流光”,是英文“streamer”的中译。但这个译名并不很确切。这是因为“streamer”这一雷暴电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叫“J streamer”(J表示Junction,即“连接”之意),一类叫“C streamer”(C表示Continuing,即“连续”之意)。其中虽然“C streamer”这种电活动是发光的但“J streamer”这种电活动却是不发光的。把不一定发光(这两类streamer,只有一类是发光的)的电活动,用表明有“光”的“流光”这一名称,自然是不妥当的。为此我认为应改称为“闪流”较好。因为“闪流”中的“闪”字,表示这种电活动属于“闪电”活动性质。而且“streamer”,本来就具有“流”的意义。“闪流”两字,并未在字面上肯定或否定这一现象是否有光。因此用“闪流”来称呼这一现象,以代替“流光”这一名词,是较为合理的。总结起来,我建议用下面一系列中英文名词为好:闪电 lightning电闪 flash闪击 stroke闪流 streamer(4)“气压换算”和“气压订正”在气压观测上,为了获取“本站气压”,我们必须在观测到的气压值上,施以“器差订正”、“温度订正”和“重力订正”(包括高度重力订正和纬度重力订正)。另外,为了天气图分析的需要,还要进行气压的“海平面订正”。但“气压的海平面订正”这一词是不妥当的。应当改称为“气压的海平面换算”。为什么呢?因为要实施“海平面换算”的气压,是已经过器差订正、温度订正和重力订正过的正确的“本站气压”。由于仪器制造方面导致的测压误差、由于温度导致的测压质(水银)涨缩所造成的测压误差、由于气压表所在的高度及纬度的重力特点所导致的测压误差等,已在求得“本站气压”时,得到了消除。因此可以认为所得的“本站气压”,已基本不存在误差,有误差才需要订正,没有误差就不需要进行订正。把“本站气压”化为“海平面气压”,并不是由于“海平面气压”比“本站气压”更准确些,而只是由于要分析海平面的等压线,以便天气预报的需要。而且事实上为进行海平面气压换算,需要对从本站到海平面之间的土层假定为具有一定特性的气层。而这种气层的假定特性,本来就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换算结果必然不加未换算前的“本站气压”更真实。“订正”应是使所订正后的结果比订正前更符合真实。现在把本站气压化为海平面气压,是把本来真实的“本站气压”化为假想存在的“海平面气压”,当然不应当用“订正”两个字。其实在英文上,对海平面气压的换算,用“reduction”表示,对气压的器差、温度和重力订正,用“correction”表示,这样的区别性用辞,十分合理。因此我建议用下面的规定:气压订正 pressure correction气压(海平面)换算 pressure reduction(to sea level)(5)“空气品位”(air quality)由于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人们希望根据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性质、数密度及滴粒谱来判断空气品质的好坏,因而创出“air quality”一词,“quality”一词是与“quantity”一词相对峙的,前者一般译为“质量”,后者一般译为“数量”。“quality”是表达物体优劣的属性的。一般只能分等级来衡量其高下。而“quantity”则是衡量物体多少的名词,一般是可以计数的。既然“quality”一般译为“质量”,则“air quality”直接译为“空气质量”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未可厚非。但是我认为却要厚非一下。这是因为在科学上,“质量”另有相应的英文词“mass”。如果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质量”,人们就会认为它具有“mass of air”之义(不会理解为“air mass”因为“air mass”是“气团”,而不是“空气质量”),而不可能认为译自“air quacity”,这就是说,原来只表示衡量品质高下的名词“air gualily”,一经译为“空气质量”,就变为与“air quality”意义相对立、不能衡量品质高下、而却可用以衡量空气多少的“air quantity”意义的词。这当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目前一些“大气污染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科学”的书中,将“air quality”译为“大气质量”或“空气质量”[例如科学出版社:《英汉环境科学词汇》(1981)、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环境影响分析手册》(198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英汉环境科学词汇》(1981)等],那是非常不妥当的。我建议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品质,或“空气品位”。即当未将空气具体分等级而仅仅笼统提到空气性质的优劣时,称它为“空气品质”。一旦有了优劣标准,将空气的性质按标准分为等级,并把具体空气按性质归入等级中某级时,就称为“空气品位”。另外,如果仍想把“质量”二字放入译名中,则应加上“环境”两字。即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环境质量”。这样,人们就不会把“guality”相应的中文“质量”误为“mass”。因此可以采用下面的中英对照:空气品质 air quality空气品位 air quality空气质量 mass of air空气环境质量 air quality,atmospheric environment quality(6)“拼彩云图”和“序彩云图”利用气象卫星所得的增强红外云图,往往为了更容易看出云顶温度或高度的不同,采用了人为彩色显示。人为彩色显示的云图可分为两种:一种叫“false co1or cloud picture”,一种叫“pseudo color cloud picture”。前者指利用卫星的不同通道所得不同彩色图象拼合而成的彩色云图;后者指利用卫星同一通道遥感所得不同灰度,表以按灰度强弱为序的彩色,所形成的彩色云图。有人主张将前者称为“假彩色云图”,后者称为“伪彩色云图”。这是因为英文中“fa1se”和“pseudo”均表示“假”,为区别这两个“假”字,因而一个叫“假”,一个叫“伪”。但英文中“false”与“pseudo”虽同为“假”,含义却略有区别。“false”是“完全不符实际”的“假”,“pseudo”则是“似是而非”的“假”。中文中“假”和“伪”两字,恰好也有与“false”和“pseudo”相似的区别。按理说,这两个译名是合适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上,谁也不会再考虑“假”和“伪”的这种细致差别。例如“pseudo adiebatics”一词,一般是译为“假绝热线”,而并不会译为“伪绝热线”。人们目前并不会细细体会“假”与“伪”的意义上的区别,仅是认为“假”字为白话文,“伪”字常用于文言文而已。因此我认为在中文定名时,不宜在区别“假”与“伪”上下功夫,而宜在云图的彩色构成途径上加以区别,以便更易于“望文生义”。由于前者是不同通道的不同彩色拼成,故宜称为“拼彩云图”。后者是同一通道的不同灰度按序表示的彩色云图,这种云图的彩色是按灰度次序而赋予的,故宜称为“序彩云图”。这样,一个“拼”字,一个“序”字,就基本上把这两种“人为彩色云图”的特点,很简单地区别开来了。因此我认为可采用下面的名词:拼彩云图 false color cloud picture,mosaic-colored cloud picture序彩云图 pseudo color cloud picture orderly-colored cloud picture,(7)有关“海市蜃楼”的一些名词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大气温度分布有关的反常大气折射光象,简称“蜃景”。英文中相应的名词为“mirage”。出现于原物上方天空的称为“上现蜃景”,简称“上蜃”(superior mirage)。出现于原物侧方或下方地面的,分别称为“侧现蜃景”或“下现蜃景”,简称“侧蜃”(lateral mirage)或“下蜃”(Inferior mirage)。近年来,有的《词汇》上,把“looming”也称为“上蜃”或“上现蜃景”[如气象出版社《英汉大气科学词汇》(1987)],细细研究,并不十分妥贴。这是因为“looming”只是“大气折射”现象中的某一特征。据John C.Johnson《Physical Meteorology》(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1954)p17-p19,有Looming、towering、Stooping、sinking、shimmer以及上蜃、下蜃等的定义。其中把远物显示得有所“上抬”的叫“1oom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高展”(铅直方向伸展)的叫“tower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矮缩”(铅直方向缩短)的叫“stoop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下沉”的叫“Sinking”;把远物显示得不断“晃动”的叫“Shimmer”;把远物显示得如同出现于天空上,称为“上蜃”;把远物显示得如同出现于地面下的称为“下蜃”。这就是说,出现looming、towering、stooping、sinking、shimmer等现象时,往往人们并不感觉到见到“蜃景”,只是感觉到远物有所抬高、高展、矮缩、下沉、晃动等而已。那时物象尚未显示出似乎位于天空上或地面下的现象。另外,当出现上蜃、下蜃或侧蜃时,蜃象当然不仅有“上抬”、“下沉”、“侧现”等现象,而且也可以有“高展”、“矮缩”、“侧展”“侧缩”、“倒现”、“反现”、“晃动”等现象。由此可见“looming”并不完全等同于“上蜃”,它仅表示“上抬”现象。虽然出现“上蜃”时,终是有明显“上抬”现象,但有时没有出现“上蜃”时也可以出现“上抬现象”。上抬现象并不要求必须全象均在原始物体位置以上,只要求全象各点略高于原始物体上各相应点,即使全象位置几乎与原物相重,仍是可以称为“上抬”的。因此我建议可采用下列名词:上抬 looming下沉 sinking高展 towering矮缩 stooping侧展 lateral streteh侧缩 lateral shrink晃动 shimmer倒现 invert image反现 reverse image正现 positive image三、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包含人名或地名的公式或仪器名词。因为人名或地名事实上规定了仪器或公式的特定表现形式。但是有时为了避免混淆,也应适当地进行调整,现在对这两种情况,各举一例以表示之:(1)不应轻易改动包含人名或地名的仪器名词之例:常用的气压表有“福丁型”和“冠乌型”两种。福丁为法国科学仪器设计师,即Jean-Nicolas Fortin(1750-1831)。他在约公元1810年发明此种型式的气压表。冠乌为伦敦附近的地名,冠丁型气压表是由P.Adie(爱悌)于1854年为不列颠协会冠乌委员会(Kew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所设计,故名。在“十年浩劫”期间,在教学及编写书籍时,谁也不敢引用有外国人名及地名的仪器名词或公式名。于是在仪器规范中曲折地把“福丁型气压表”改称为“动槽型气压表”,把“冠乌型气压表”改称为“定槽型气压表”。用心不能谓不深,而且按气压表主要构造特征来命名,思路也是合理的。但细致进行研究,这样的改动也还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按照J.Y.Wang《Instruments for Physical Environ mental measurements》(1975)p.175表6-12。“动槽式气压表”除“福丁型”的外,尚有英国“标准气压表”(Standard Barometer,也叫Normal Barometer)。这种“标准气压表”也是“动槽型”(adjastable cisern)它比“福丁型气压表”为精确[福丁型的气压表精度(accuracy)为0.1百帕(毫巴);“标准气压表”的精度为0.02百帕(毫巴)。“标准气压表”可用以校正其它型的气压表]。至于“定槽型气压表”,除“冠乌型”外,还有“大半径槽型气压表”(large aera cistern barometer)。“大半径槽型气压表”和“冠乌型气压表”相同点是:观测时都不需要调整槽内水银面的高低,因而均属定槽型(non-adjustable pattern)。但“冠乌型”的槽半径不大,气压变化时,槽内水银面有明显升降,于是水银管气压刻度是大小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刻度的困难,并导致了不少读数误差。但“大半径槽型气压表”中水银管内水银升降,对水银槽内水银面的升降影响很小。因此水银管上读数刻度就可较为均匀,从而由“大半径槽气压表”上读出的气压,比由“冠乌气压表”上读出的,要精确得多。由此可知,“福丁型气压表”与“动槽型气压表”并不是同物异名,“冠乌型气压表”与“定槽型气压表”也不是同物异名。“动槽型气压表”与“定槽型气压表”分别为比“福丁型气压表”与“冠乌型气压表”高一级的气压表类名。前者可以包括后者,但并不等于后者,因此在“十年浩劫”中对气压表名称的改变,事实上是不恰当的,看来还应恢复原名,即:福丁气压表 Fortin barometer冠乌气压表 kew-pattern barometer动槽型气压表 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定槽型气压表 Non-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ber(2)为避免混淆,可对包含人名的公式作些调整之例:在云雾物理学研究中,为表达水滴饱和水汽压公式,经常会碰到下面两个方程:其中:当T=273°k时,Cr=1.2×10厘米;Cq=7.3×10-30厘米。又E为平水面饱和水汽压。r为水滴半径。T为绝对温度。Er为半径为r的纯水滴表面饱和水汽压,Erq为具有电量q的半径为r的纯水滴表面饱和水汽压。K为波尔兹曼常数,a为水的表面张力系数。n为水分子在液滴中的数密度,e=q/v。其中v为液滴中所含电子数,故e为每个电子的电量,e=1.601×10-19库仑。公式(1)是William Thomson(1824-1907)于1870年所得,而公式(2)是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于1888年所得。它们都被称为Thomsom(汤姆生)公式。同为表达液滴饱和水汽压的公式,意义及形式各异,却被同叫Thomson的人所发现。这两个Thomson都很有名,并不是同一个人。这在使用上就很容易相混淆,有必要加以调整。我的意见是:第一个Thomson(W.Thomson)亦即Lord ke1vin。因此把公式(1)称为“开尔文公式”,就足以把公式(1)与称为汤姆生(J.J.Thomson)公式的公式(2)区分开来了。换言之,将表达不带电纯水滴的饱和水汽压的方程,称为开尔文(Kelvin)公式;将表达带电纯水滴的饱和水汽压的方程,称为汤姆生(Thomson)公式。这样就泾渭分明了。我在自己所著的《云雾降水物理学》(1980)讲义中已这样处理了,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术语、乃至一些日常生活词语的翻译中,都能发现若干“音义双译”的情况。这很容易使读者既从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外文原词的涵义,又能从汉语读音去联想,乃至帮助记忆外文原词的发音与拼写。最典型的情况莫过于生物学上的“gene”一词,它本来的意义是“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的载体”。现按与英语发音相近的汉字译为“基因”,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基本的遗传因子”,同时“基因”二字的读音也有助于记住“gene”这个英文科技术语。生物学上以前还有一个“音义双译”的术语,就是“Vitamin”,它原意是指,多数动物为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活动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虽然动物对其需求量不大,但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很早以前,有人也巧用“音义双译法”将其译为“维他命”,既可理解为“维持他的生命(的物质)”,又可据此译音而便于记忆“Vitamin”这一英文科技术语。但后来,还是按意译而译成“维生素”,沿用至今。地质学上也有一个“音义双译”的术语,即“flysch”,它来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北部第三纪地层中一类特殊沉积地层,即页岩与薄而硬的杂砂岩状砂岩呈韵律性互层的层序,以后泛指其他地区其他地质年代的类似沉积地层。这种地层一般认为是地壳活动地带——地槽区的典型沉积,也可能是半深海、深海区的浊流沉积。按照此术语发祥地——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奥地利、德国、瑞士的“德语式发音”,将此术语译为“复理石”,它不但是“flysch”的音译,又可理解为“复杂的、反复重叠的岩石地层”,产生了“音义双译”的效果。另外,一些词冠(前缀)的翻译也体现了“音义双译”。在地质学上有一对术语,“eugeosyncline”和“meogeosyncline”,是在“geosyncline”(地槽)之前分别加上“eu-”和“meo-”两个前缀。“eugeosyncline”是指具有典型而完整的地壳活动特征,即巨厚的沉积地层、复杂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岩浆活动及其产物——岩浆岩等。将它译为“优地槽”。“优”和英文“eu-”发音一致,便于记忆,而“优”的汉语意义,又可帮助理解其为“优越的、真正的、典型的”地槽。“meogeosyncline”是指该区有地壳活动特征,但不典型、不完整、不明显,沉积地层厚度不那么特别大,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等)不那么特别复杂,尤其是岩浆活动与岩浆岩几乎不发育,乃至根本没有。将它译为“冒地槽”,“冒”和英文“meo-”发音相近,便于记忆,而“冒”的汉语意义可以理解为“不真切”、“以次充好”等等(当然,不一定就到了“假冒伪劣”的程度),也说明了地槽特征之不完整、不典型、不确切。“eu-”这一前缀在别的科技术语中,也有音义双译的情况,例如生物学上的“eugenics”——“优生学”。日常生活用语里,也有“音义双译”的类似例子。如“mini-”是指极小、极微,人们常把它音译为“迷你”,在意思上也可以理解为其小巧玲珑、方便快捷等特征到了使你着迷的程度。这方面的词汇有minibus——迷你巴士(微型汽车)、minicam(或minicamera)——迷你相机(微型照相机)、minipants——迷你短裤(超短裤)、miniskirt——迷你裙(超短裙)。钻石(金刚石)英文叫“diamond”,有人将它音译为“戴梦得”,作为经营钻石、宝石的企业的名称,可以理解为“戴上梦寐以求要得到的东西”,也是很有趣的。由上述举例及分析可见,“音义双译”兼具“音译”与“意译”的优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用这种方法来翻译,但希望我们在引进科技术语时,能将“音义双译”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李荫  李伟 《科学大观园》2006,(15):38-39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航天局正在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在200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背面,到2020年以前在月球上建立太空站。据美国媒体披露,五角大楼40多年前就制定过类似的计划,要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登月大战一开始就带着火药味人类登月是在美苏的军事政治竞争中拉开序幕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飞抵月球之后,美国惊呼为“第二珍珠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誓,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美国人耗费巨资,终于抢在苏联之前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8号载人绕…  相似文献   

20.
蓝色行星     
地下城市中,办公室的圆门像虹膜一样打开。“泰尔特!泰尔特!”蜂房状的太空科学实验的主管摆动她的眼茎,疲倦地看着多斯顿,她的易激动的助手。“什么事?”“又侦测到一艘来自第三行星的太空探测船。”“又一次?”泰尔特不安地问,她展开外甲上的四只胳膊,“距他们上一次探测仅仅100天左右?”“是的,这意味着一艘太空探测船一定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